撰文:0x76
如果从最基本的估值逻辑来看,当前的 NFT 市场至少应被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类别:收藏型 NFT 与应用型 NFT。
而应用型 NFT 项目的估值逻辑与常见的收藏型 NFT 全然不同,这类 NFT 的价值并不来源于加密艺术或稀缺性,而是来源于其拥有的具体使用价值。其中在上月受到市场极大关注的 Loot 项目,以及受其影响而创建的游戏项目 Rarity,便是这类应用型 NFT 项目的典型代表。
因此,本文将主要以 Loot 与 Rarity 为例,分析应用型 NFT 的价值捕获逻辑,以及由其引发的开发与运营模式的转变。
人们看到 Loot 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黑底白字的简陋外观,这也是很多人将其归为「文字类」NFT 的重要原因。但其实黑底白字的图片只是 Loot 显示在网页前端的表现层,真正使得 Loot 区别于其他一众收藏类 NFT 项目的关键因素,在于其特殊的智能合约结构。
从 etherscan 浏览器查询到的可读函数可以看出,那些存储在 Loot 元数据中黑底白字的图片,其信息其实完全来源于智能合约中 8 个独立的可读函数。
这说明对于 Loot 来说,其关键属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图片中,而是直接封装在了智能合约的内部。这意味着任何人,任何开发者都可以无需许可的直接调用这些结构化的数据,并通过部署新的智能合约,为这些结构化的数据赋予更多的使用功能。
这种依托于社区开发具体使用功能的运营模式,其实与我们常见的扑克牌游戏非常相似。发行方只负责定义整套牌的牌型,而社区可以依托这套牌定义出无穷无尽的玩法。在这种模式下,资产的发行与资产使用功能的定义被解耦,使得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可以通过依靠社区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推进。
同时,对于应用型 NFT 来说,用于存储图片的元数据的价值也大大降低了。不管元数据是不是不可篡改,也不管它是否具有艺术价值,都不会影响 NFT 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说,对于应用型 NFT 来说,元数据只是他的皮肤。
然而让人有些遗憾的是,虽然 Loot 的出现为后续应用型 NFT 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其项目本身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比如项目在推出时没有附带官方基本玩法作为后续社区开发的参考。以及错误地效仿了收藏型 NFT 的运营模式,对总量进行限定,不但提高了普通用户的参与难度,也导致了项目被不断分叉,并进一步割裂了社区。这使得一直到今天,Loot 社区都没能开发出比较靠谱可用的后续玩法。
然而不同于众多只聚焦于概念炒作的 Loot 仿盘项目,由著名开发者 Andre Cronje 主导开发的游戏 Rarity,不但避免了上文提到的 Loot 的种种缺陷,还依靠其强大的开发能力,直接给出了初步可用的官方玩法。可以说,Rarity 项目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了 Loot 创立时的核心理念,并向我们展现了一套全然不同于以往 NFT 项目的生态图景。
Rarity 中游戏的资产发行模式,与 Loot 项目一脉相承。但是其取消了 Loot 中的发行总量限制,用户只需支付 gas 费,便可以不限量的 mint 游戏中的角色 NFT。而且在 Rarity 的产品设计初期,便充分考虑了 NFT 资产与后续智能合约的对接问题,并对这些组件提前进行了充分的解耦。
在这里,我必须援引一段 Rarity 开发者 Andre Cronje 在《Rarity—Composable NFT architecture》中的一段原文:
So why not combine all the above into 1 NFT? For one, complexity, and two, composability. Let』s assume you want to attach a different attribute system to your base summoner, you can, if you prefer spell variants, you can attach them, etc.
在谈到为什么不将游戏中的人物、属性、装备、金币系统等所有代码打包到一个智能合约并铸造 NFT 时,AC 解释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少复杂性,二是增加可组合性。
在这个开发思路下,游戏开发者首先部署了一个包含基本结构化数据的 NFT 智能合约,定义了一套具有统一标准格式的游戏资产。然后在其基础上,不断通过部署新的智能合约,为这套 NFT 资产添加角色属性、金币计价系统、道具装备以及最终的对战玩法。
在这个框架下,所有应用型 NFT 相关的智能合约依然可以被分为两类,一是定义资产的智能合约(一般以 NFT 或 FT 标准存在),另一个是定义资产使用方式的智能合约。以 Rarity 项目为例,其结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这套框架下,应用型 NFT 的价值捕获逻辑也变得明确。他不再取决于 NFT 元数据内所存储的具体图像,而是取决于外部智能合约如何定义该资产的具体使用方式。我曾在上一篇《你花几万块买的 NFT 头像,到底存在了哪里?》中,半开玩笑地将应用型 NFT 归入了「无所谓在哪里存储」的类别,其原因也正是如此。
因此,在 Rarity 这个游戏中,NFT 资产的元数据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不同团队开发的网页前端中,角色所展示的前端形象都没有直接调用元数据,也就是那张黑底白字的「配料表」图片。而是根据不同的网站风格,对同样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展示。
比如同样的巫师角色会在不同前端中显示为不同的样子,但这种不同却完全不会影响到这个角色在游戏中的使用功能。因为对于应用型 NFT 来说,其价值主要来源于具体的使用功能,与元数据完全无关。
而比元数据更为重要的,便是这种模式给 NFT 资产带来了极大的可组合性。正如 AC 在博客中所说的,如果你对官方开发的属性加点机制不满意,那么你完全可以重新部署一个新的合约,修改官方的属性加点逻辑。也就是说,游戏社区第一次拥有了对具体游戏规则进行分叉的权力。
如果官方的开发方向违背了社区多数人的意愿,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无需许可地对其不喜欢的游戏机制进行分叉。原先持有游戏资产的玩家只要通过新的前端与新的合约进行交互,便可以直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游戏规则。官方团队将不再具有对游戏机制的绝对控制权,也难以通过权力进行作恶。
当然,目前的 Rarity 社区尚未遇到分叉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第三方团队利用 Rarity NFT 的可组合性,开发出了第三方的游戏副本和道具。例如有开发者已经部署了隐形斗篷的智能合约,虽然目前只定义了资产,还没有定义隐形斗篷的具体使用方式,但是其对 NFT 可组合性的利用,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游戏开发新模式的前景。
因此,当我们在理解 Rarity 这个项目时,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产品视角进行思考,而是应该以社区和生态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虽然 Rarity 项目本身依然具有很大的探索与试验成分,未必能发展成为链游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其采用的开发模式无疑值得所有人借鉴。毕竟区块链的发展历史表明,越是开放的,依靠社区构建生态的项目,越是有可能获得最大的网络效应并捕获更多的价值。
在收藏型 NFT 市场中,智能合约的作用经常被人们忽视。因为对于收藏型 NFT 的投资者来说,承载加密艺术的元数据的存储安全性,与项目的稀缺性显然更为重要,而智能合约只是这些元数据的载体而已。也正是因此,NFT 在过去常被理解为元数据的容器。
而应用型 NFT 市场的运营与估值逻辑则完全不同。
创立一个应用型 NFT 项目,首先要避免的,便是随意限制资产的发行规模。正如 Loot 社区所遇到的问题那样,如果该类 NFT 的持有者不能达到一定的最低规模,那么在其上进行后续应用开发的价值便会大大降低,并且进一步抑制这类 NFT 资产获得使用价值的能力。如果用之前的示意图描述,那么 Loot 项目现在的处境大概是这样的:
缺少开发者为其定义有效的应用场景,使得 Loot 的资产不断陷入投机与炒作的恶性循环。
此外,应用型 NFT 的估值,还要考虑后续社区依托其构建更多使用价值的可能性。依托同一类资产开发的应用型项目越多,该资产可能捕获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活跃的社区与良好的生态将是对该类 NFT 项目进行价值评估的重点。
当然,有些应用型 NFT 资产具有唯一的应用场景,并不依赖于社区赋予其价值。最典型如 Uniswap V3 的 NFT,其使用价值唯一取决于持有者可以凭借该 NFT,从资金池智能合约中赎回特定数量的资产,因此其估值也将严格等价于可赎回资产的市场价值。
其实对于应用型与收藏型 NFT 的比较还有许多话题可谈,但限于篇幅,本文将不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们更希望通过本文,给读者带来一个不同的审视某些 NFT 项目的视角,而不再简单地将所有 NFT 项目按照图片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分类。
此外对于应用型 NFT 而言,目前其发展依然处于极其早期的阶段,以至于大多数人完全忽略了这一类别的存在。但个人以为,如果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或许应用型 NFT 才是未来 NFT 发展的主流方向。毕竟只有这类 NFT,才能更好地利用区块链的可组合、可分叉、去信任与不可篡改等特性。在全新的项目开发模式下,有可能会诞生出极为独特的应用形式。
未来的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可能会发现,当前大行于世的收藏型 NFT 可能只是 NFT 技术发展的开胃菜,后面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创新等着我们去发现。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