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並不是一個新概念,隨着 Web3 精神被廣泛傳播。當前 DAO 似乎已經成爲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們最佳的組織方式。雖然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一個個 DAO 的誕生,但是卻難以延續,到底如何啓動和參與一個 DAO?創立之後怎樣才能更好的經營一個 DAO?DAO 的盈利模式又哪些?中外不同的 DAO 又有什麼區別呢?本期 Web3.0 Master Class 邀請到了兩位 DAO 領域裏的 OG 玩家,帶讀者一起探知在那些知名的 DAO 裏,都有那些「小祕密」。
BlockBeats:先請二位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在 Web3 之前都做了哪些工作?爲什麼會加入到這個板塊?
Chao:我自己是做傳統 IT 出身的,我一直叫我自己是 IT nerd,從小就對計算機這些東西感興趣,之前做了很多年的 IT 服務,後面加入一個區塊鏈錢包團隊,2020 年離開之後就把精力放到了 DAO 上。
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爲我在圈子裏時間久了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既有一些創新者,也有很多投機者,還有很多騙子。但是在 DAO 領域裏面特別單純,很多人不是說進來投機、投資、來賺錢的,而是出於一個很單純的想法。可能某一個 DAO 吸引了他,或者他有一個想法吸引到了別人,大家就開始一起推進這件事。這讓我覺得很新鮮,魚龍混雜地在這個行業裏面這麼多年,突然看到一股清流,特別吸引我。隨着參與度逐漸加深,我自己判斷它的未來非常好,就投入了更多精力在裏面學習、參與、認識一些朋友。
我參與的 DAO 非常多,大概五六十個,包括持有 Token 或者 NFT 會員資格。有一些參與度比較小,真正投入時間比較多的包括 FWB,是一個很好的文化方向的 DAO。也有最近比較火的 SeedClub,是一個做 DAO 的加速器,它本身也是一個 DAO。我最早在 Bankless DAO 投入時間非常多,現在因爲重心有所轉移,投入時間變少,但還是持續地跟大家溝通交流。
BlockBeats:Chao 參與 DAO 大概是有多長時間了?
Chao:我真正把大量時間投入 DAO 領域也就一年半,從去年年初開始。但如果把 DeFi 挖礦也算上,那時間就比較長。
BlockBeats:DAO 這個概念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逐漸火起來的,當時板塊輪動比較明顯,之後在年底的時候 DAO 突然火了。
Chao:是的,DAO 不是一個新詞兒,但是之前沒有引起大家注意。2016 年第一個 DAO 出現,但因爲一個 bug 沒有初始起來。如果大家參與 DeFi 挖礦就會知道 DAO,比如 Curve 挖礦的首頁就叫 Curve DAO,屬於少量成員參與度比較高的項目,大部分情況下,DAO 成員是沒有太多參與度的。
實際上在去年年底之前,DAO 出圈的趨勢就已經比較明顯。這時候不僅成員開始提高參與度,DAO 也會吸引到廣大愛好者和圈外人。比如 FWB 和 Bankless DAO。Bankless DAO 大概是去年 5 月成立,一個月就發展地有模有樣。這期間同類型的 DAO 已經吸引了很多非傳統 Crypto 圈的人。因爲大家發現這個東西特別美好,想進來一起做點事情。這持續了半年多。
後面爆火是因爲一個偶然事件「憲法 DAO」(ConstitutionDAO)。當時海外一個團體發現了唯一一份可以買到的美國憲法副本要在高端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上拍賣,他們就募集資金想要把它通過社區的方式拿回來。這件事本身具話題性,在美國和在全世界範圍快速傳播。
儘管最終失敗了,但是它啓發了很多人,再加之話題性,DAO 的概念開始爆火。因此短期內出現了很多 DAO,當然其中有一些是偏投機性的,跟這個偶然事件脫不開干係。但是在這之前,目前 DAO 領域所有所有的玩法都已經趨向成熟了。雖然整體來說離徹底成熟的那一天還很遠,但是從憲法 DAO 到現在半年多,其實沒有太大變化。不是因爲憲法 DAO 這些東西才搭建出來的,而是在這之前,該有的都已經具備了。
BlockBeats:Chao 參與憲法 DAO 了沒有?
Chao:我貢獻了一點點,後面贖回了。
BlockBeats:那 Shawn 呢?
Shawn:我是早期就進入這個圈子,之前我是做人工智能創業的,2019 年因爲個人興趣加入進來。當時是有一波人想解決「公地悲劇」,成立了 Commons Stack,我參與了進去。當時比較理想化,希望把 Elinor Ostrom's 8 Principles 用代碼和智能合約來實現,就幹了一年多。
Commons Stack 往後又成立了 TEC DAO(Token Engineering Commons)。2020 年下半年,我發現很多優秀的人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我也決定 all in。這批人離錢特別遠,特別理想主義,跟他們在一起我覺得特別舒服,所以也開始投入大量時間。我參與的 DAO 也沒有 Chao 那麼多,再往後包括 Mirror DAO、Bankless DAO,現在主要專注於 SeeDAO。
說回憲法 DAO。我很早期參與到 JuiceBox DAO 項目,憲法 DAO 在 JuiceBox 上進行了衆籌,所以我對這件事有切身的體會。我能明顯的感覺到各種流量的變化,大量的人涌入,包括推特等各方面熱度迅速引爆了這個話題。
而其實 DAO 存在的時間蠻長的,到 21 年年初大家已經開始真實地來解決一些問題了。但是憲法 DAO 才讓 DAO 真正進入大衆視野。
BlockBeats:Chao 和 Shawn 都是參加過很多主流的 DAO 組織,而且是深入地參與,包括 Bankless DAO,Mirror DAO,Seedclub 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 DAO,二位都是有很豐富的經歷。我也很好奇二位最近都在參與哪些 DAO?或者說在忙哪些工作?
Shawn:我最近時間花的比較多的是在 SeeDAO。因爲目前 SeeDAO 人數比較多,將近 1 萬人,會碰到一些問題需要調整。另外我最近也花了一些時間和精力在 Mirror DAO。我們都在談論「Web3 的出圈」,我個人覺得 DAO 是 Web3 出圈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但這個事情該怎麼做,用 NFT 還是還是在消費類的場景做,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目前也都是在一個非常初期的階段。所以各種各樣的探索也非常多,出現的 DAO 也非常多,我就花了蠻多精力在看一些剛成立的、小而美的 DAO。
BlockBeats:瞭解。那 Chao 呢?
Chao:我最近的時間主要是在兩個,一個是 SeedClub,另外一個是 FWB。
SeedClub 我之前投入的時間非常多,但是現在因爲興趣、專注方向逐漸在調整,現在花時間少一些。我非常想參與 SeedClub 一個跟 Venture 相關的 SubDAO Fight Club,搏擊俱樂部,但是出於精力原因,參與度沒有那麼高。經常有人找我說,Chao 你怎麼能參與那麼多 DAO?我其實沒有,根本就參與不過來,我在裏邊,但不代表參與了。
所以最近是前兩個。SeedClub 是做 DAO 加速器,我從早期就參與。因爲 SeedClub 加速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 DAO,我很有興趣就跟蹤了很多,包括 CabinDAO(木屋 DAO),一個要買 NBA 的 Krause House。類似這樣的有很多,至少幾十個。所以一開始,我把它定位成一個信息獲取源。
時間久了,我開始跟 SeedClub 一些核心的貢獻者去交流,深入探討一些問題。SeedClub 這樣一個加速模式,它自己本身也算是一個媒體,我認爲這中間有特別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就投入了更多精力。
BlockBeats:SeedClub 最近真的特別火,很多文章還有播客都在談 SeedClub。包括 Shawn 老師之前提到的 SeeDAO 現在關注度也特別高。
但這也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作爲普通的 Web3 參與者經常聽到各種知名的 DAO,這些 DAO 的敘事其實也聽的比較熟悉了,但是還是很少有用戶去深入的參與到這些主流的 DAO 組織裏邊。所以大家還是會比較好一些問題,包括怎麼去加入這些 DAO?加入了 DAO 之後能拿多少薪酬?工作關係是什麼樣的?以及 DAO 怎麼盈利?DAO 和公司有什麼區別?所以今天也是想請二位根據自己在這些主流 DAO 組織的一些經歷來分享一下。
我們可以從 Bankless DAO 說起,因爲二位參與時間比較長,經驗也相對比較豐富。那麼,一個普通的 Web3 參與者應該怎麼加入 Bankless DAO 呢?
Shawn:Bankless DAO 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持有它一定數量的 Token。
它也有幾種不同的參與方式。不持有 Token 也可以參與,可以申請成爲 Guest。15 天或者 30 天你的身份資格會被更新。所以 Bankless DAO 是相對最容易加入的,這也是爲什麼它的人數會比較多。而且這也很好的體現其 DAO 哲學"擁抱所有貢獻者"。因此它不會在進行比較嚴格的篩選或者是有很高的門檻。
BlockBeats:但據我瞭解好像 Bankless DAO 的等級設計有點奇怪。
Chao:等級設計奇怪的原因是中間隔了一級。Bankless DAO 的哲學是要「擁抱所有貢獻者」,它爲所有人創造了一個環境。這樣如果你有很好的想法,就能夠得到共識,得到支持,然後把這個事情往下推進。當然這件事必須跟 Bankless DAO 的核心目標是相關的。這是一個基礎哲學。
其次,Bankless DAO 是鼓勵成員在不持有 Token 的情況下加入的。首先你進入「get involved」這個頻道介紹自己。這並不是很正式的申請,四句話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半天到一天就會收到一個訪客通行證「Guest Pass」,意味着你獲得了 14 天權限,可以擁有這個社區裏邊幾乎所有解鎖的功能。你可以參與討論,看看感興趣的項目,等等。Guest Pass 幾乎讓所有人可以沒有門檻的參與、學習和做貢獻。
每一個 Guest Pass14 天自動過期,但是可以無限 renew 續約。Bankless DAO 有 100 多個拿到 Level 2 資格的核心貢獻者,任何一個核心貢獻者都可以幫 Guest Pass 續約。因爲可以無限 renew,也很簡單,就相當於沒有門檻。
Guest Pass 往上一級是 L1 會員,第一級會員纔算真正的成員了。L1 會員要求你持有 35,000 個 Token。35,000 這個具體數字是跟它的歷史有關。早期 Bankless DAO 會給社區成員進行空投,平均空投 Token 的數量是 35,000 個。這就保證只要你被空投,就擁有參與進來的資格。
當然,也可以選擇直接買 35,000 個 Token,跳過 Guest Pass 參與進來。如果你總共持有的 Token 數量達到 15 萬個,就會達成「鯨魚狀態」(Whale Status),對應的級別爲 Level 3。Level 4 是流動性,但是比較少人關注。
BlockBeats:中間持有流動性的那個 LP Token 是嗎?
Chao:對,這是 Level 4,所以等級設計是 Guest Pass,Level 1、3、4。跳過 Level 2 所以大家覺得奇怪。這不重要,只要知道 Level 2 是最核心的那些貢獻者就可以。Level 2 是買不到的,它需要你天天泡在社區去跟大家溝通交流。在做出實際貢獻得到社區足夠的認可之後,其他成員會提名你。這並不是要上 Snapshot 的正式提案,只是在社區裏簡單提名。每個 Level 2 成員都有提名別人的資格,也需要幾個「擔保人」。提名之後大家投票,投票通過,被提名的人就變成 Level 2 狀態。Level 2 是一個榮譽狀態,擁有這個 tag 的人首先一定特別活躍;其次不管他在哪個項目,肯定做出了很多貢獻。因此他對 DAO 的理解很深入,會提供足夠好的 insights。這就是社區化的體現,所有 Level 2 成員可以去提名別人,沒有一箇中心化的委員會去頒發認證。
這個體系中有一個漏斗模型,也有數據分析工會進行統計。成員從 Guest pass 開始通過工作拿到社區獎勵 Token,根據數量升級。成員也可以根據個人財務狀況選擇買入 Token。
這中間還出現過關於 Token 數量的討論。因爲貢獻者太多,大家能拿到的獎勵有點分散,拿到 35,000 個 Token 不太容易。大家就商量降低這個數量標準。最開始社區投票沒有通過,但又有幾個人發了新提案想要複議。他們的理由其實說服了大多數人,因爲降低標準有助於社區留住貢獻者、提高大家對社區的認可度。然而在提案通過的最後關頭,又有人表示不同意,認爲這次複議是想要篡改集體決定。即使用意是好的,但是這件事本身是危險的。經過幾次的友好溝通,社區決定還是不能去破壞大家共同決定的基礎原則,不能重複試圖改變大家的共識。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至今仍然維持剛纔原先體系。
但是 Bankless DAO 還在繼續探索,想要用更好的方式縮短貢獻者攢夠 35,000 個 Token 的過程。
BlockBeats:要獲取這些信息真的得長時間泡在 DAO 組織裏邊。之前 Shawn 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提到,補齊信息的時候,本來覺得看一下會議摘要就能趕上進度,後來我自己發現真的參加 meet up 時會有很多人有許多臨時想法。整個會議過程充斥了打岔、爭論,甚至還會有去驗算臨時的這種腳本等情況出現。
Shawn:對,現在 Bankless 頻道里也時不時會有人發起提案,想要修改等級體系,比如要把 Level 2 換成 Level 4,這樣便於大家理解哪個是最高等級。
BlockBeats:二位主要獲取這些信息的渠道是哪些?還是以 Discord 爲主嗎?
Shawn:我的很多信息都來自於 Discord。Discord 裏很多項目 founder 也在,會提供進一步的項目信息。
拿我 2021 年接觸到 Juicebox 舉例。當時是我去 Opensea 的 Discord 裏找技術支持想解決問題,發現 Juicebox 的 founder 也在請教同樣的問題,他介紹 Juicebox 的場景,想要增加一些 feature 來滿足客戶的需求,等等。討論都是公開的,我看了之後覺得他們想做的事情雖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確實是行業裏面的缺口。我就很感興趣,跟着加入他們的 Discord。
BlockBeats:Discord 是管理 Web3 或者 DAO 組織的最優選?或者說最終解決方案?我個人使用 Discord 的深切的體會就是信息量太爆炸,尤其是把它用做 Web3 的信息管理工具的時候。如果你的社區稍微加多一點的話,信息管理特別麻煩。如果全部靜音的話就會錯過很多消息,只要稍微開一點提醒,瞬間就收到 99+的消息,同樣也是會錯過重要信息。你沒有辦法區分哪些是重要的消息,哪些是和你相關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想,Discord 是不是 Web3 最好的信息管理工具?
Chao:GATED,大家感興趣可以搜一下它的網站。它是解決 Disord 上信息爆炸的問題。我是 Discord 會員可以加 200 個服務器,我的服務器都加滿了,看不過來。哪怕只加了像 FWB 或者 Bankless DAO 這幾個大的服務器,你都看不過來,別說加了 200 個。所以我覺得從工具層面上 Discord 還是缺少一些東西。
剛纔提到的 GATED 會根據錢包地址篩選出來一些精選信息,主要是根據你持有的 NFT 或一些 Token 來判斷。使用這個工具之後,可能隔三天看一次就能獲取社區重要信息。這是比較有效的工具,成員可以跟蹤一些自己還有興趣、但是沒有時間參與的社區。
但這不適用於深度參與某一個 DAO,你還是需要天天去開會、一塊碰撞,才能把事情推進下來。因此,對於兩種不同的羣體要分開討論。一種是作爲「潛伏者」,工具可以幫你過濾大量嘈雜的信息;但作爲真正的深度參與者還是要學會「聚焦」,因爲等你靠工具提醒看到消息的時候,事情已全過去了。
像我加入 200 個服務器,但我並不經常看,我只看幾個重點關注的。同時我也需要依靠大家 @ 我來獲取一些重要信息。畢竟我也不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 DAO 上,也會有其他的一些研究和事情。即使我每天能保證 5~6 個小時,已經比大部分人多,但還是會丟消息,因此我也希望有一個更好的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
BlockBeats:確實。Shawn 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Shawn:我個人覺得 Discord 還是管理 DAO 的一個蠻好的軟件。當然了,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好的軟件出現,幫你進行聚焦。很多人覺得 Discord 是 Web 2 的工具,但我覺得 Discord 是非常 Web3 的,它的開放性是連很多 Web 3 軟件都做不到。
現在有不少小團隊是依賴 Discord 開放出來的大量數據的,不僅是插件,還有機器人。就數據的分析和挖掘而言,據我所知 Discord 是屬於開放性最好的。我們經常說 Web2 的平臺是封閉、壟斷的,「你的信息是被圍在圍牆裏的」,但是 Discord 是少見把圍牆自己打破了,數據都是公開出去的。
很多團隊也和我聊過,認爲 Discord 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想做一個新的類似的軟件。因爲 Discord 的使用方式其實是有兩種,一種是沉浸式的,比如我專注 2~3 個 DAO,我大量的時間是 2~3 個 DAO 裏面跟社區小夥伴交互討論,這是很 social 的一個層面。在這個層面,可能會出現別的工具去做這方面的改進。另外一方面是信息獲取。我個人並不是沉浸式使用的,我需要能夠更結構化獲取(大量數據的工具)。可能我有 100 多個社區都想要關注,那我怎麼結構化獲取重要信息和數據,而不需要我一個個點進去看。這確實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現在最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在 Discord 基礎上做出各種各樣的改進。很多人想這麼做一個 Discord 推翻或者是替代 Discord 的軟件,但目前還是沒看到有很好的方式出現。
BlockBeats:對,不一定要把它推翻,可以在它基礎之上加插件、加數據分析等,不斷的把它完善,把它一點一點向 Web3 培養。跑得有點遠,回到剛纔咱們說的 Bankless 的話題上。咱們剛纔談到它的成員組織形式,Shawn 老師有沒有對組織有什麼特別的一些觀察?
Shawn:回到剛纔 Chao 提到的「漏斗狀」。如果你不斷地參與 Bankless 社區,它就會發補貼。因爲我也參與了,上個月發補貼的時候,我看了一下它的數據,確實很明顯能夠看出來「漏斗」。因爲現在整個 DAO 層面的補貼給 Guest 的話有 110 個人,Level 1 的有 50 多個人,Level 2 的有 30 多個人。110、40、30,「漏斗」就會很明顯地體現出來。
BlockBeats:所以大部分貢獻者都是 Level 1 狀態?
Shawn:我覺得人數現在應該是 Guest 最多。
Chao:對,人數是 Guest 最多。剛纔 Shawn 老師說這個數據我補充一下,因爲可能會有一點點誤導。現在 Bankless DAO 的貢獻者肯定不是隻有 100 個 Guest 和 50 個 Level 1。補貼其實是爲了給大家一個機會。如果說你在項目或者在工會裏沒有承擔一個固定角色,但是你也確實參與了討論,確實做了一些貢獻,它還是給你一個機會能夠在社區投票,這樣能拿到一點獎勵。但是有很多人已經在項目裏面拿了收入,他們認爲自己不需要再去分補貼,所以不去報名,因此很多貢獻者沒法體現在補貼的數據裏。所以,真實的貢獻者數量要高於拿補貼的人數。
Shawn:對,確實是這樣。我上一輪去看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任何一個熟悉面孔,他們都已經不去參與補貼了。
BlockBeats:那這個結構和其他 DAO 相比,比如說 Mirror DAO,是不是還有挺大區別的?我知道好像 Mirror DAO 的准入門檻比 Bankless DAO 要高很多。
Shawn:對,Mirror 是採用邀請制的。其實也有兩條途徑,一種是直接成爲 DAO 的成員,只能通過邀請。你需要通過參加文章的評選入選 Spotlight,然後得到一個$WRITE,把$WRITE 燃燒掉就得到一個 DAO 成員的名額。
還有一種(途徑曾經)短期開放了一個月。你可以申請成爲貢獻者,參與很多工作。結束的時候會開啓評選,達到要求就給你一個 DAO member 的名額。所以 Mirror DAO 門檻是比較高的,邀請制模式的門檻相對來說會高一些。
BlockBeats:是因爲 Mirror 他們團隊的原因嗎?是不是 Mirror DAO 和 Mirror 團隊(Mirror team)的成員重合度比較高?
Shawn:對,它是這樣的。首先 DAO 的 leader 是團隊從 DAO 領域裏面挖掘了一個資深的專家,把他邀請過來加入構建 Mirror DAO。
第二方面就是團隊自身,包括它的 CTO、聯創、核心的工程師,其實都是 DAO 領域的資深人士。Mirror 的 CTO 號稱是"寫詩寫的最好的程序員"。他們幾個核心工程師在 DAO 領域發的文章都特別有水準。今年 2 月份之前,他們很頻繁地參與 DAO 活動,之後逐步退出,據說是有些合規上的原因。我前兩天看了 David Kerr 和 Miles Jennings 寫的法律合規框架 (A Legal Framework for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裏面就提到這個事情。你如果開一家公司做產品,又另外成立一個 DAO,它建議不要有任何交叉,有交叉在美國有合規風險。這幾個人參與 DAO 活動頻率變少的具體原因,我推測是出於合規。
BlockBeats:關於 DAO 合規性的問題也是我之後特別想聊的一個話題。在這之前我還是想再追問一下,除了這種准入門檻上的差異之外,Mirror DAO 和 Bankless DAO 它還有哪些比較明顯的區別?
Shawn:我覺得它倆從設計上來說完全不一樣。Bankless DAO 完全找不到發起人,沒有 founder 的感覺。但 Mirror DAO 是有 team 找來的 DAO leader,還是有發起人的角色。其次,雖然 DAO 都是自下而上的,但是該怎麼運作是需要有一些對頂層架構的設計的。Mirror DAO 是有一箇中心化團隊進行了頂層設計後再推動的。Bankless DAO 我覺得完全不是這樣。請 Chao 來解釋一下 Bankless DAO,因爲他參與比較早。
Chao:DAO 本身只是組織形態的一個進化。組織是一個巨大的概念。如果我們硬去用公司去套,一個挖煤的公司和一個投資公司,它的組織形式肯定是有巨大的差異的。投資公司跟一個 Tec 互聯網公司又有巨大的差距,它們跟慈善基金比又是另外一回事。那麼 DAO 也是一樣,它也是組織。DAO 和 DAO 之間的玩法是是千差萬別的。
國內現在介紹 Bankless DAO 比較多,人們也容易進去看,導致有一些人會誤以爲幾乎所有 DAO 都在用 Bankless DAO 的玩法。其實並不是,應該是絕大部分 DAO 都不使用類似玩法,而是用一個可能更加小而美、更加精幹、相對來說可能沒有那麼的開放,但是從組織效率上更高效的一個方式在在去做。
例如我現在還重點參與了一個 DAO 是 FWB(Friends with Benefit)。它人數不少,有 3000 多個成員,但是它的定位是「internet city」,一個互聯網城市。大部分成員被認爲是市民,而 DAO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讓你學習、成長、社交。如果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希望找人一塊做,DAO 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支持你。但是你作爲一個市民,比如說下水道堵了,你肯定不想自己來修,所以真正的貢獻者只有 100 多個人。它是一個類似「市政人員」的方式去組織,所以相對來說不是那麼開放。
幾個不同的 team 負責不同事情,例如負責文化輸出的 Editorial,負責做成員福利相關的等等。你都有機會參與這些團隊,但是 FWB 對每一個貢獻者的准入門檻相對高一些,大家需要做的 commitment 相對來說也多一些,不像是 Bankless DAO 那樣你表達意願就可以被接納。所以 FWB 其實它很聚焦,無論是大家做的事情聚焦,還是說整個事情的推進,相對來說會聚焦很多。
前兩天正好遇到一個讓我感觸蠻深的一個 case。因爲 FWB 太社交了,一開始我也是有點水土不服,但後來我玩多了(也就習慣了)。我自己其實是有點涉恐的,我沒那麼愛社交。
BlockBeats:但是 FWB 它就是社交 DAO。
Chao:對,就是一個社交 DAO,我是混的久纔算找到點感覺。後面我加入了 membership 團隊,作爲一個非核心貢獻者來做一點事情。
這中間曾經發生過一個事兒。有一個新人進來了,是 Web3 方向的律師。這個方向的律師非常珍貴,就算在全世界範圍內估計也找不出幾個。這個律師就在歡迎會上介紹自己,而且他很明確地表達出了做貢獻的意願,但是被拒絕了。這個律師懷着美好的一個願望說「我要來做貢獻」,但是大家商量完覺得暫時不行,也用了一些話術。原因是儘管 FWB 自己在做實體、各種合規,確實是有法律相關的工作需求,但是現在這個團隊已經成型了。
就比如把它當做一個市政人員,或者當做一個後臺 operation 的支撐,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貢獻者,總之各種權衡覺得暫時還不需要。但是這個律師還是挺熱情,說想在社區裏邊開一個分享會,結果竟然還沒被答應。原因是對他的專業知識、對他個人的信任程度還不夠。畢竟是法律相關,如果他的一些答覆被理解爲社區態度會有潛在的風險。所以聊完之後,就等於人家很熱情,但是兩邊都都沒要,所以我說你去 Syndicate DAO。
這件事我感觸還是蠻深的。儘管 FWB 的組織形式我比較熟悉,這次一個兩週之前很具體的 case 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我就覺得,確實 DAO 有 DAO 自己的理念、邏輯和做事方式。只要大家有共識,並不是說誰對誰錯。
BlockBeats:對,FWB 我也覺得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產品,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跟 Chao 最近參加的 Bright Moments DAO 有關係?
Chao:沒有關係,但是他們互相肯定是認識,因爲真的做的特別好的 DAO 也沒有幾個,他們都認識。
它們唯一的聯繫是都強調大家在線下應該多見面。它覺得一個社區的強壯程度是和社區成員之間相互的連接和信任高度相關的,大家只信任組織不行。比如說一個 DAO 裏邊大部分成員都是有我和 Shawn 之間的這些聯繫,組織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一定很強。它們認爲線下見面是構建信任的最高效的一個方式,所以都非常強調大家應該在線下多聊、多見、多聚聚。從理念層面上是有一些相近的程度,但是玩法上是沒什麼關係的。
BlockBeats:我聽說 SeedClub 是不是也有這種類似的面試的一個過程,好像他們准入或者是招人的時候,過程還挺複雜的。
Shawn:SeedClub 肯定是最嚴的。因爲 SeedClub 它也是有相應的 Token 數量就可以進去,但是 SeedClub 作爲 DAO 而言,它現在其實做不了太多事情。它有一些簡單的對孵化項目的投票,但是其他事情我覺得沒有太多的可參與性。它作爲孵化器,好比說他劃了 10 條線做 10 個方向的,這裏面需要一些貢獻者,這些貢獻者大多是從社區「招聘」來的。它的要求確實是非常嚴格。也是兩三週前,當時我可能是發了一個推特,有小夥伴來找我說讓我給他支個招,他說他想加入 SeedClub 的 Community 團隊,但是他已經在 SeedClub 裏面混了很久,還跟他們負責人經常聊,但是不管他怎麼聊怎麼熟,就還不給他機會,甚至連面試連約談都不給他機會,問我有什麼辦法。我說我也沒辦法,我也進不去。
所以就要看是哪個層面的,如果是進入真正的孵化器的(團隊,是很困難的)。那些做孵化器實質工作的那部分人對招聘流程是有非常嚴的篩選標準的,包括你的技能、貢獻時間,具體到每週達到多少小時以上。因爲它覺得你零零星星貢獻一些時間滿足不了他們持續輸出的要求,所以它的考慮點其實是跟大多數 DAO 有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剛纔其實你的問題是需要分兩個層面,如果只是進 Discord,public DAO 那個層面,其實你有它的 Token 你也可以進去。
BlockBeats:就是進入核心的孵化器層面就比較難。
Shawn:對,幹活就比較難了。因爲它原來是一個 private DAO,早期的時候它是個 private DAO,目前是處於從private DAO 到 public DAO 轉型的過程中。所以我們說有點像公司制,其實是之前的 private DAO 的痕跡,是封閉的。封閉的 DAO,它的形態是 DAO 形態,但還是有公司制的痕跡在那裏。
Chao:不能算面試的概念,它還是個 DAO,不是公司。但是它的組織方式上確實是有點像中心化的團隊。這麼做的原因是首先他們還是要追求效率的,這樣的話需要聚焦、需要更快的推動。再一個就是他們的理念,覺得貢獻者夠用就行了,其實跟 FWB 很像,不是貢獻者越多越好。它經常在播客裏講說,尤其是作爲一個新的 DAO,一開始的時候不需要 Discord 有太多人,只需要 5 個對的人,而不是 1000 個貢獻者。因爲給你 1000 個人,你不知道怎麼去組織也留不住。反而是說有一些特別認可你這個理念的人,大家能夠願意過來有很大投入,一塊扛事往前走,那 5 個人可能就能做得很好。其實很多創業團隊是很精幹的團隊,就五六個人就能把事情做得蠻大了。這是它的理念之一。
但是它不是一個面試的概念,它其實是從社區逐漸把這些人篩出來。這還是挺有意思的過程,肯定不是面試,但中間會有很多約談,其實也有點面試的感覺。
除了 Jess 是創始人,後面其實很多人都是慢慢從社區裏邊逐漸發掘出來的,比如說現在它的 Co-creator,你可以認爲是聯創,叫 Nicole d'Avis。Nicole 實際上是第二期報名加速的一個團隊成員,加速結束之後直接被挖進來。Nicole 現在是重要的一個 Co-creator,算是一個 leader。現在她有在做播客,播客裏面的一個貢獻者 Samsonite。我跟這哥們挺熟的,這哥們是個民間的樂手,也比較窮。他自己也錄過一期播客,他一開始也不懂什麼叫 crypto,就覺得這個圈子好像賺錢挺容易,很實在的說「我就是來賺錢了」,誤打誤撞就進到 SeedClub 裏面。後來覺得這幫人氣氛挺好,挺好玩的,就在裏面呆着。
這時候 SeedClub 第二期 Cohort 就要成立,他就特別想進。但是他沒項目,就硬找了一個由頭,說他是他女朋友樂隊的賽事顧問,去硬申請了一把。第二期因爲也比較早,就讓他進去了。他不能以一個項目方式去參與,但也覺得不能白混,就組織了很多破冰之類的活動,作爲一個社區的活躍分子做了很多工作,慢慢融入進來。正好 SeedClub 運行了一年以後開始做播客,他說「這後期這事兒我擅長,我搞音樂的」,所以播客所有的相關事情都是他負責。
每一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不是說通過招聘渠道,或者你在社區裏面很活躍蹦了一下就要來。你當然可以這麼說,但是可能沒有人會理你。
剛纔 Shawn 老師說他一個小夥伴和 community 的團隊聊,估計應該是 Pandy,Pandy 是 community 的負責人。Pandy 進 SeedClub 的故事就很有意思。加拿大大麻應該是合法的,她當時做一些大麻產業民間媒體相關的工作。她就對 Web 2 深惡痛絕,認爲 Web 2 剝削創作者,去年 11 月 12 月就想來 Web 3 玩,這時間比大部分人都要晚,已經是憲法 DAO 之後的事情了。
她就想了解 Web3,就在推特上面找了一些 kol 發私信。Jess 回了,說她的背景其實挺適合來 Web3 玩,你就進 Discord 看看。她一開始也是和所有人一樣完全摸不到頭腦,不知道怎麼參與,但是這個年輕姑娘挺有自己的一些思考能力,一開始她雖然沒參與,但是看了很多東西,非常勇敢地就提出了一些想法。大家一聽覺得挺有道理的,她提的事情確實值得做,那要不就你來。她就這麼一步一步在裏邊去成長學習,成爲社區的一份子。
但是 SeedClub 確實不像 Bankless DAO 那麼開放,你想來就來,可能這兩天忙就沒看消息。就像我就經常幹這種事,我一忙可能就顧不上了看消息就跟不上了。那你進來是一個很社區化的方式來的,來了以後就類似一個僱員的狀態了,因爲它要高效推進,他們需確定你是有足夠的時間投入,有那麼多的 commitment,然後才願意讓你來跟我一塊做這個事情。這時候其實就有點變成傳統的公司制了,核心在幹活的就是那麼 20 個人,大家其實分工很明確,一塊把這事情慢慢推進下去。
BlockBeats:剛好聊到公司和 DAO 這個話題上,那麼根據二位過去的體驗,DAO 和公司它比起來最明顯的優勢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Shawn:要不我來先講一下。這裏有幾種,我覺得從創業者的角度會比較明顯。在加密或者 Web3 這個圈子,一種是創業項目,如果是作爲獨立的商業項目的話,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跨國跨司法轄區的小團隊,公司就會面臨註冊地的等各種問題,比如在哪個國家註冊?資金如何管理?是否信任?所以對小團隊、創業團隊,尤其是跨國創業團隊有很大的挑戰,但從創業角度來看,DAO 就會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隨着你往前推進,幾個創業團隊開發產品,又希望社區希望用戶能夠成爲整個生態的一部分。
這裏就涉及到了很多,好比大家都希望持有 Token,這時候就涉及到了人員的一些流動,就是你的 DAO member 的進出流動問題,公司就很難做到,包括人數的不斷的增長,所有權怎麼體現?這些在公司制裏面,除非你是上市公司,否則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是初期 DAO 都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目前很多創業團隊希望使用這種形式。
還有一種在 Web3 三比較明顯,很多項目在初期是看不到它的商業模型,要不就是公共物品長期看這肯定是不賺錢的。第二就是敘事很龐大,但是初期他也沒有能力去打動 VC,拿到幾千萬上億的資金。
然後第三步就商業模式非常模糊,你很難馬上跟投資人說明確的預期回報是什麼。這種情況下,可以一開始就用 DAO 的形式推進,有很多共識。
BlockBeats: 去動員社區是嗎?
Shawn:對,他們會來參與,他們自己出錢,貢獻智慧,貢獻勞動力,把這個事情先做出來。先出一個 MVP,先出一個 demo,先能夠做出東西來,然後拿這個東西可以去資本市場可以獲得一些資金。但初期的時候,用 DAO 的形式就會更加自然而然,非常低成本的,就把這個事情能夠推進起來。這兩種方式其實是很現實的,因爲我個人參與蠻多,想要推動一些創業型的項目往前的時候這兩種方式是經常會出現的,用 DAO 形式相對比較好,比較容易可以解決掉面臨的問題。
BlockBeats:爲什麼這些已經有產品或者已經有融資的團隊還在向 DAO 的形式轉型?比如說 Mirror 或者是 Uniswap 這樣的。
Shawn:我解釋一下 Mirror。還是回到之前提到的 30 頁的法律框架,它其實就是拿這個做例子,說比較建議在 Web3 裏面的做法是:首先技術團隊先成立一家公司,開始做你們的第一代產品,同時你去成立一個 DAO 去做社區,因爲 web3 的產品是無法脫離社區的,而且社區不僅僅在 DAO 裏面,這個你不能把它作爲用戶來看,你應該把它作爲你的夥伴,你們價值鏈上是一起的。用 DAO 去做社區,然後在第一代產品出來之後,要通過一些法律運作成爲海外基金會,你是要把原來的公司要解散的,然後把那個產品交給 DAO 來運作,這樣最終是能夠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模式。它只是一個法律框架,這麼來描繪這個事情。其實回到了像 Mirror DAO,這種產品型的都會用這種方式來推進。
Uniswap 其實也是類似形態的,它形態更大的原因是 DeFi DAO。它在推進的過程中,尤其到了後期,金庫有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社區如何信任?誰來能夠承擔就是對資金的管理?如果是公司制的話,我能把這個這筆錢交給你們,你們的規則是可以任意修改的嗎?它會質疑很多東西,在 DeFi DAO 裏面都是由智能合約來控制的,所以用 DAO 的形式相對就會比公司制更加合理一點。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是要看不同類型的 DAO,它選擇這種類型的原因其實都不太一樣。
BlockBeats:是比較具體化的。
Shawn:大家都在走合規的道路。因爲幾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現在馬上就面臨的一些挑戰,比如籤合同怎麼籤?現實世界的一些資產怎麼持有?如果沒有合規的法律實體或者法人實體,是無法去持有這些資產的。第二個大家也會關注,因爲現在法律糾紛越來越多,包括 Uniswap 等很多公司、很多 DAO 被告。大家就會關心,如果沒有法人實體,至少在美國的司法體系裏面,DAO member 就很可能要承擔無限責任,所以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法人實體能夠對 DAO 進行覆蓋,這樣就會變成至少說是像公司這種有限責任,大家沒那麼慌了。所以我覺得現在不管是 SocialDAO 還是 DeFi DAO 都在做這個事情,往未來看就更明顯。未來至少我們會想下一輪牛市,甚至下幾輪牛市,不管是涌入的資金、人才,都是超過現在的一個數量級的。
同時面臨的是監管增加,如果作爲一個無法人實體的一個 DAO,它面臨的挑戰會非常大。
這也是爲什麼大家都在走合規這條路,現在不管是已經走的,或者正在構思的,它們也會在考慮長遠怎麼去改變。有的 DAO 是就覺得現在的方式可能最近一兩年好像 ok,但是長遠看似乎也不行,也會想用新的一種仿真實體來對自己的 DAO 進行保護。
我覺得這也是目前爲什麼有這麼多 Legal DAO 開始建立了,是因爲大家覺得這是在行業裏面非常剛需的事情。
BlockBeats:在國內組建的 DAO 在這方面可能就稍微欠缺一點,是吧?
Chao:國內 DAO 更多的是從文化層,感覺還是差異蠻大的。這裏邊比如說國內炒幣的多,對吧?
BlockBeats:微信羣是吧?
Chao:對,它可能也它自己 DAO,但是它可能無論從什麼層面上都不是 DAO,這類有很多。或者有一些,它的架構搭的確實是有 DAO 的模樣,但是它缺乏了裏面最核心的文化因素,大家是去基於一個共同的夢想,共同的使命,願意一塊做一些事情,這樣的也有一些。相對來說比例會高一點。我也經常被拉到很多這樣的羣裏邊。所以在我看來,文化層的一個差異是目前我覺得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監管當然也很重要,第一是全球範圍內都還沒摸索出來,第二是目前現有的相應的規則還是有方法去遵守它,同時也能做一些事。儘管你可能需要犧牲一些東西,但還是能搞的。但是如果說你只是說從技術層把這事擺平了,你從文化層、這些 social layer 上沒有人信你講的故事,大家覺得「我是來賺錢的,你甭跟我講那些東西」,毫無疑問你這個 DAO 肯定是做不出來。
所以,國內無論是說從底層文化,還是說真的加入之後大家是否能適應這樣一個特別扁平化的方式,能夠去更主動地做一些事情。目前看起來大家還是有一定的適應曲線和學習曲線。
這幾個方面可能是需要大家有一個很長的時間慢慢去摸索去進化。但我還是蠻看好(國內 DAO 的發展),因爲 SeeDAO 做的就很好,對不對?說明其實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BlockBeats:還是要讓內容大於形式。
Chao:對,因爲 DAO 其不是大家想象的:嘻嘻哈哈進去以後,交了一些朋友,這個事就辦了。所有 DAO 要做的事情甚至比公司更難。因爲組織方式是新的,大家沒這麼玩過。怎麼做激勵?怎麼治理?大家都沒玩明白,所以它只有更難,沒有更簡單,更不是說嘻嘻哈哈就能擺平了。
那麼當到了啃硬骨頭的時候,蜜月期過去了,前三個月大家覺得新鮮,過來交朋友來了。3 個月過去 6 個月過去,真的到了要啃事的時候,有沒有那麼多人願意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真的認可這個事情,大家能一塊往前推着走?都不說要形成很多貢獻者,能形成 10 個 15 個 20 個特別核心的人能夠願意陪着大家一塊走,就很不容易了。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 DAO,大部分在這個階段就會被淘汰掉,真正能扛過這個階段的其實很少。國內毫無疑問,因爲可能炒幣的更多一點,可能卷的更厲害一點,大家有時候可能真的是有心無力。就很多人現在還不敢跳出來「All in Web3」,可能還需要保持 Web 2 的工作。比如天天加班到 11 點,再有熱情的人肯定也幹不了太多活。各種各樣因素綜合起來,我們(國內)只會更難,不會更簡單。
BlockBeats:是,那 Shawn 老師怎麼看?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Shawn:其實在國內,像 SeeDAO 等個別 DAO 有蠻多非常優秀的人才涌入,他們覺得有文化認可有共識,能夠一起做事情。
但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國內確實跟歐美還是有很大不同。好比說是程序員的圈子,程序員圈子在中國大廠裏面,加班其實非常普遍。他們很多人也會提想要加入,大部分都是尋求一個「精神殿堂」,或者是至少未來不想落伍,他們想知道未來可能的方向是什麼。但是讓我做貢獻,是真的是沒有精力,因爲我的精力都耗完了,甚至週末都不會有時間。這其實跟我在海外的 DAO 的一些體會還是蠻不一樣的。在海外一些 DAO 裏面,不僅是程序員或者產品經理,或者就是做研發的,大多數人還是有蠻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可以有 Web 2 有全職工作,仍然能夠在 Web 3 投入大量精力,這點我覺得是跟國內目前一些 DAO 裏面的現狀有很大的差異的。
這也會造成剛開始大家有興趣聚在一起,覺得我們可以照着 Bankless,Mirror,其他的 DAO 來做,剛開始都有模有樣的。但是到了 3 個月 4 個月的時候,明顯就面臨挑戰,你不能用愛發電啊,也不能這麼混亂。這不是不僅僅是一個社區、一個興趣小組,它應該是有可以跟公司制所抗衡的一個治理模式和架構的。實際上是需要貢獻,投入大量精力的。如果你投入不了時間,是不是需要有一些全職人來做這個事情,如果有些全職人來做這個事情,資金從哪裏出?
到了現在這個時間點,我能感覺到其實有蠻多國內的 DAO,面臨一些挑戰之後可能就撐不下去了。
BlockBeats:還是更多考慮到 DAO 薪酬或者說激勵方面的問題。這個也是我比較想聊的一個話題,就是一個 DAO 怎麼去留住人才?或者說怎麼去激勵你的成員不斷的去做出更多貢獻?我之前在讀 Shawn 老師那篇文章,寫 Bankless DAO 出了什麼問題,裏面就講因爲 Token 價格一下子下跌,就出現人數還是很多,但是活躍度就明顯下降的情況。
二位覺得現在 DAO 的薪酬體系或者說方案,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Shawn:DAO 的薪酬方案,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現階段 DAO 這個形式更主要還是服務於加密圈子。雖然我們都是想出圈。DAO 現在服務的人數可能只涉及了幾千萬人,圈子還是比較小,能產生的營收也比較有限。這就意味着很現實的這個問題,就會造成全職的崗位不會太多。
很多大廠的朋友進來的時候,希望進入了 Web 3 能夠有一個全職的工作,但現實是全職工作非常少。這跟大家的期望是有差距的。
關於薪資這塊現在也有各種進化方案了。我今天剛看了一條推特,像 SuShiSwap 新的 CEO,年薪包 100 萬美金,遣散費是 160 萬美金。這其實完全參照了上市公司的玩法。就是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薪資體系。DAO 所謂「薪資結構」,我們一般叫補償結構,大家一般不提薪資,覺得薪資這玩意是公司制的,我們不提,都提補償。其實補償體系還是逐步跟傳統公司會靠齊。
當然也有難度,因爲涉及到全球化。因爲貢獻者是來自全球不同區域的,來自菲律賓的程序員,對薪資的要求會低很多。來自於歐美區域的要求會高很多。但是在 DAO 的層面或者很難去區分。你定的標準可能來自菲律賓的成員覺得挺好,他獲得的薪資比本地工資可能要高出很多,至少不會低。但是歐美的成員肯定會覺得只能作爲一個興趣了,這跟全職工作比差太遠了。
所以在補償體系上,DAO 也是在不斷進化,各種各樣的方案都有。
BlockBeats:Chao 怎麼看?因爲之前我看 Chao 的文章也有專門講關於 DAO 激勵,包括薪酬分配的事情。
Chao:Bankless DAO 其實它的激勵體系我覺得是沒問題的,它的問題在於說它的哲學。也不能叫問題。它的哲學就是擁抱所有的人,相對來說比較發散,所以形成了很多的項目、很多的貢獻者。但是它自身至少在財務上還處於很弱小的時期,所以這就造成了給貢獻者的激勵不足。過去戰略上,在市場比較好的時候,並沒有把一部分財富換成穩定幣,也造成現在熊市會有些緊張。這些體現它的 compensation 不夠好,導致一些貢獻者流失。其實這個問題的源頭我覺得首先 DAO 激勵。
激勵一定不是隻是發錢。激勵它是有兩種,一個是內在激勵,一個是外在激勵。外在激勵肯定就是發錢或者是發其他大家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內在激勵是你認可這件事,你覺得通過這件事你想要改變世界,或者在爲改變世界做一些努力。這個事情其實很重要,而且往往更重要。之所以 Bankless DAO 發那麼少錢還能撐得住,是因爲大部分人是受在內在激勵的,其實是源於內在激勵去做這個事情,而不是源於說指望這個月能拿多少錢。
但是能拿錢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重要的,因爲這裏邊有很多收入不足的羣體。人家既然做了貢獻,還是希望有一個回報,所以這也沒毛病,只是說前者更重要。就相當於說,咱倆是朋友,我要搬家,你說兄弟我來幫你搬,那麼咱搬完家過去擼串喝啤酒,大家很開心。如果說我告訴你說「兄弟我給你 100 塊錢,你明天過來幫我搬一天家。」你肯定直接給我拉黑了,你覺得這兄弟太摳了,給我 100 塊錢就要我一天,對不對?所以這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 DAO 做激勵體系,肯定要內外結合。但是內在激勵是設計不出來的。這是一個旅程,是一個冒險。你的使命、你要做的事情能吸引到大家,纔會產生內在激勵。
外在激勵還是蠻簡單的,現在看來更合適的方式確實是有點像公司制那種,就是 Bankless DAO 這種,一熊市它就有財務危機了。大家很爽,但財庫很不爽。更高效的一個方式可能是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角色,去匹配相應的一個回報,讓大家能夠 take 這個職責,然後就拿相應的錢。包括 Bankless DAO 在內也是這麼玩的,只是說它的角色創建的實在是太多了,因爲它做的事情比較多。那 FWB,SeedClub,Mirror 其實都在按這個模式在玩。但還有一個特點,即使是按這個模式在玩,給的錢確實也不多。
比如說在 FWB 裏邊財務是透明的,相關的很核心的那些貢獻者,幾乎都是全職。拿激勵做多的產品負責人 Mike,2 萬美金一個月。看起來不少,但 Mike 能力非常強,他如果去 Facebook 去谷歌薪水肯定高多了。還有 FWB 的「mayor」,社區裏邊最核心的負責人 Alex Zhang。他是個很優秀的一個華裔投資人,也算是全職,一個月纔拿 12,500 美金,這別說在美國了,其實很多國內大廠都比它高。
因爲 DAO 還比較窮,尤其是社區 DAO,財務都比較緊張。所以你玩 DAO 發不了財。哪怕你做的很好,你拿到的是 social capital,行業裏邊的認可,行業認知的提升,潛在的你能捕捉到未來方向的一些機會,包括你形成了人脈,等等,這些東西肯定是有高度價值的。但是掙錢吧,這 DAO 裏是絕對掙不到錢的。
BlockBeats:但是大家對 DAO 的期待(還是很高的,)未來更多能夠取代公司這種形式。以後可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 DAO 裏邊做一些 bounty 或者說做一些貢獻,生活也會相對自由一些。按照現在這個情況的話,Chao 和 Shawn 上覺得未來 DAO 能不能真的取代公司在個人生活當中的地位?
Shawn:首先是 DAO 能不能出圈。如果說是不取代公司制的話,它的範圍是什麼範圍?我們現在都在努力的完成出圈,這叫理想、目標。但是如果在真實的社會裏無法實現,或者是它的覆蓋率不夠,根本不可能。頂多是在加密圈子裏面替換公司制。可能中短期是會需要很強的一個前置條件的。
Chao:現在覈心(的問題)就是 DAO 還不夠多。當然這其實也是一個出圈問題。假如未來 DAO 足夠多的話,可能有 10 萬個 DAO 有 100 萬個 DAO,裏邊除了興趣者,真正做事的人就能拿到相應的薪水去支撐他的生活。
還是要分兩個層看。一個層是有很多人喜歡把在 DAO 裏工作賺到 compensation 或者叫工資,跟炒幣賺的錢比。這個肯定是不合適的。尤其是過去牛市的時候,你可能炒幣很容易賺很多錢,你覺得 DAO 這邊累死累活幹一個月就給我 4000 美金,搞啥對不對?
所以首先不能和投機比,因爲本質上你是在工作,你只是從一個傳統組織換到了 DAO 組織,沒有改變你爲一個組織工作的本質。只是說這個組織可能它更開放更使命驅動。無論是 DAO 對你的認可度,還是你對這個組織的認可度會更高。你在那邊卷的很不爽,你在這邊可能還很爽,對吧?
再一個層面,有很多人是傾向於把 DAO 的收入跟大廠頂尖這些人去比,這肯定也是不合適的。我們看知乎好像感覺每個人都是阿里的 p7p8p9,這是一個偏差。你說我加了一個 DAO,非得要 DAO 本給我開工資開個阿里 p8,這是不可能的。
不排除有一些做出巨大事業的人在早期拿到 Token,未來項目有巨大發展的時候,Token 就當作期權可能短期內變現。絕大部分肯定都是正常收入。所以只是想餬口的話,DAO 裏不是說賺不到錢。即使現在熊市,你真的投入其中想要餬口,還是可能的。我覺得餬口是可以的,發財的是沒戲的。
還是要儘量把 DAO 和 Crypto 圈分開。未來可能是 DAO 做的事情跟 Crypto 關係不大,儘管它用到了 Crypto 技術。現在真的是做啥的都有,前兩天我看到一個 DAO 是在做去中心化的實物博物館。那是一幫搞文化的人才做的事情,它只是中間用到了區塊鏈技術,但是這玩意真的不是 Crypto 那幫人。很多 DAO 裏邊完全不是一波人,Arrow DAO 我估計你應該看過,什麼土耳其的空氣流體力學專家,什麼前 NASA 的什麼程序員。這幫人不是來玩加密的,他們只是被 Arrow DAO 的夢想所吸引。這幫人覺得過去我玩興趣是要花錢的,在 DAO 這兒不僅不花錢我還能掙點錢,大家一塊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做事,這個就很美好了。
Shawn:就像 Arrow DAO 一樣,它做的飛行汽車。如果說你社區或者興趣小組或者說你成立一個公司,你來做這個事情,幾乎接近百分之百的投資人肯定看都不看,覺得這玩意肯定不靠譜。
BlockBeats:是的。
Shawn:現在以 DAO 的形式來做,先不要你來投錢,我們自己先做出一個原型,或者是第一代產品,這個時候其實大家都會在觀望,好像這波人可能還比較靠譜。
BlockBeats:瞭解。
Shawn:所以我個人會覺得這讓我很感興趣的就是 DAO 在組織形式進化過程中,它的新形態的出現或者新的一些 DAO 的出現,它其實是跟加密圈子關係不大的。
BlockBeats:所以 Token 或者說 Token 的設計對於 DAO 來說到底重不重要呢?
Chao:我越來越覺得 DAO 沒有 Token 更好。但是沒有 Token 你得有別的,最終你得有一個治理憑證,否則沒治理就不叫 DAO 了。治理憑證可以是一個 Token,它不可轉移,但是它能幫你去實現一些治理上的投票什麼的。或者是說它是一個 NFT 形態,這裏邊其實有很多方案。Token 現在看來在 DAO 的運行過程中沒有起到特別高的價值,反而會帶來潛在的麻煩,比如投機、潛在合規性的問題等。那麼你其實用更單純的一個方案來去只讓它履行治理上面一些責任,可能會更好一點。當然這不絕對,可能我們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把這個事情大致琢磨明白,比如什麼樣的 DAO 可能適合什麼樣的方案。
BlockBeats:這一點是不是要依賴於未來 DAO 工具的發展?就是說一個 DAO 成立之後會有一整套的 DAO 工具來給你提供(服務),不管是治理薪酬或者是說成員管理等等方面的服務,比如說像 Dework 和 Utopia 這樣的。
Shawn:對於 DAO 來說,包括我 DAO 和公司比較它怎麼提升效率,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協作。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裏面對協作的要求會更高,比公司要高。
這些協作,我們都希望是通過工具來實行,因爲人實現太低效,而且產生資源浪費。在工具的實現上面,包括 Dework,Mirror,Coordinape 等很多的工具不斷的涌現出來,這些工具未來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賽道。
現在也會看到另外一個趨勢,很多工具都是由 DAO 來開發的,而不是創業小團隊,因爲創業團隊根本就不懂爲什麼需要(這個工具)。有個很明顯的例子,就剛纔提到的 Dework。很多 Web 2 團隊就覺得這個事情太簡單了,我們能力這麼強可能兩三個月就做出一個了。但是他根本就不明白爲什麼這麼多 DAO、Web3 的公司要用 Dework?因爲 Dework 首先它是上鍊的,第二它是可查的。就是在 DAO 裏面,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決策,一年以後回過頭來看,最後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最後誰來查歷史記錄?因爲它是去中心化的,沒有 CEO。投票我們可以去 Snapshot,很多的資金出路,爲什麼這項工作花了 1000 美金?那項工作只花 50 美金,誰接的?爲什麼給他?其實 Dework 面上記錄全可以查出來,這纔是它最核心的價值之一。很多 Web2 的團隊就不太理解這個東西,因爲協作的工具更多的是要解決很 Web3 問題。
BlockBeats:對,之前我和 Dework 創始人 Lonis 聊,他的想法完全是他在參加 City DAO 的時候遇到了問題,他纔打算去做 Dework 出來。在做的過程當中非常依賴社區的反饋,它的誕生就是一個非常 DAO 化的產品。
Shawn:對,我跟他也聊過,他跟我背景很像,他之前也是做人工智能創業的。這個項目應該是他做的第一個 Web3 項目,他其實也沒有太多經驗。他在參與了 City DAO 的時候,遇到一些在 DAO 自身內部協作上的很多問題,會產生不斷的爭吵。大家就會提出「你爲什麼沒有記錄? 你爲什麼不公開?爲什麼不可查? 爲什麼不可追溯?」他當時就覺得,是不是有一套工具來做?其實這個工具並不難,因爲他們這麼幾個人都是從東歐 Web2 那邊直接來的,本身也沒有區塊鏈的開發經驗,能很快速的把這個工具做出來。我覺得它的難度並不是說在所謂什麼需求分析,都不在這些方面。是他真正的理解了,如何解決 DAO 協作內部的一些痛點。
BlockBeats:是的。Ok,咱時間也差不多了,我最後再問一個問題,就是請二位分享一兩個最近關注的比較有意思的 DAO 吧。
Chao:最近也比較忙,還真沒看什麼新 DAO。我說兩個吧,有一個叫 Story DAO,你看過了是吧?
Shawn:它應該是一個 SeedClub 孵化的項目。
Chao:我覺得算不上孵化吧,應該就是朋友圈啓動的這些人跟 SeedClub 的人關係都非常好,所以早期應該就在參與了。但是算不上孵化,就 StoryDAO 啓動的那些人……
Shawn:我想起來了,我也在 Story DAO 裏面。但是好像我申請了,它也沒理我。我加入的時候應該是是第一期剛結束。所以大家都在閒着說等着申請第二期。
Chao:你說不是 Story DAO,你說的應該是 Pentagraph DAO 第四期,但是那個推得很慢,後面我都懷疑已經要黃了。當時我記得咱倆都加了,還聊了聊嘛。
Shawn:對。
Chao:Story DAO 不是最大的孵化企業,就是一個新的項目。這個項目啓動了,實際上內部憋着已經搞了幾個月,真正公佈出來是一個多月,剛推出來的時候,就 SeedClub 那幫人就積極互動,肯定明顯參與了嘛。我跟 Story DAO 簡單聊了幾句,它整個的敘事是做衆創的,應該是有好萊塢的資源。確實想聚合到一起,拍出一些很好的電影,說大一點,可能用一個新的方式能夠重覆電影行業,或者說至少是能夠建立出一個自己的 IP。他們剛剛啓動,相對來說還比較封閉,需要去申請。
我還是跟裏面幾個人聊過,SeedClub 在他們啓動過程中參與蠻多。講這個故事的我已經見過至少 10 個以上,可能具體細節點會有一些差別,但是 Story DAO 是我覺得從資源、戰鬥力、整體感覺上來看是最像樣的。
還有一個 Bright Moments DAO,我特別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它其實既是一個 DAO,又是一個 NFT 項目。大家天天搞 NFT,mint 一個賺了就賣掉,賠了就爛到錢包裏邊。Mint 本身好像不那麼重要。所以它是希望說 mint(本身)是一個文化,它希望能夠吸引到更多人,他們就搞了一個線下的 mint 體驗。你 mint NFT 必須來到現場去搞一下,現場 mint 出來。並且一開始也很簡單,就是你人過來,就給你 mint 出來了。後面隨着它的發展,它已經把整個 mint 體驗做到非常厲害的一個程度。
上一站在柏林,它是一個一個城市去做。在柏林就租了當地特別大的一個,不能叫 venue,之前是一個破舊的廢棄發電廠改出來的一個藝術空間,裏邊有一個巨大的屏幕,中間有一個小亮點。當你走上去以後,就是「光明時刻」。你踏上那個亮點的那一刻,前面的大屏幕顯示出你剛剛 mint 到的 NFT。我沒有體驗,因爲我也沒去,但我相信那一刻你肯定是雞皮疙瘩掉了一地。然後馬上燈光亮起,旁邊很多人在歡呼慶祝你 mint 的這一刻,這是他們在柏林的體驗。
到了倫敦,因爲柏林搞得太大了,他們可能覺得上一站轉有點厲害,突破不了了。在倫敦就追求一個小的體驗。你到倫敦以後,去他租的一個二層小樓,在一樓你就聊一聊,他給你介紹一下,寒暄一下,過了幾分鐘他會邀請你樓上樓,還會給你一些贈品。樓上有一個特別小的類似魔法箱的東西,給你打開,裏邊是一個巨小的、連一寸都沒有的屏幕,你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你 mint 到的 NFT。
當你開箱的那一刻,有一個鋼琴會響起一段奏樂,奏樂是根據你 NFT 裏邊的那些 metadata,用那個東西算出來的,等於算法生成了一個音樂。在這個音樂的陪伴中,你完成了自己的一個 mint。當然就沒有觀衆了,因爲可能英國人比較好私密。就是這麼一個體驗。他們的 mint 體驗本身是非常棒的,但是我覺得它其實是一個 DAO,NFT 只是它的一個承載。既然都把大家線下拉到一塊,聚到一起來 mint,構建了一個當地的社區,那麼爲什麼不把這個東西變成一個更強壯的社區,我們變成一個DAO 或者一個 SubDAO,我們自己去構建很多東西。
所以 mint 只是那一下,高潮過後大家過日子。這個時候這裏面迸發出了很多創新。目前已經有了 5 個城市,在 LA,在紐約,然後在柏林,然後元宇宙還有一個,然後在倫敦和墨西哥城。後面它每一個城市都是大家投票投出來的,我也有在參與。亞洲應該會有,因爲之前討論過,包括上海,但我覺得有點懸。可能應該新加坡、東京我覺得還是大概率會有一個或兩個的。我更看重的是,它作爲一個強到線下連接的一個 DAO,每個城市有 1000 個成員,大家會碰撞在一起,能夠形成怎麼樣的火花。這個是剛開始做,現在還沒有太多,但這個趨勢我覺得挺厲害的。我很關注,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BlockBeats:Ok,Story DAO 和 Bright Moments DAO,記住了。Shawn 老師呢?
Shawn:感興趣的一些我也看,但是沒有 Chao 看那麼多。
比如 The Space,我前段時間也參與,包括他們的 DAO 怎麼進行機制的設計,我也去參與研討,幫他們去做一些設計。它也蠻有意思的,是 Matters Lab 做的,去做塗鴉嘛。據我所知是唯一一個用哈伯格稅(Harberger Tax)來實現內部利益調整、利益分配的這種遊戲方式。它是一種塗鴉方式,這個塗鴉的每個像素都是一個 NFT。NFT 你怎麼賣怎麼買,它都是由哈伯格稅來調配的。我特別感興趣,想看它通過 DAO 制定稅怎麼工作的,機制怎麼調整,然後開發團隊根據 DAO 設定的這些參數進行調整。它其實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看這個遊戲怎麼樣能夠運轉起來。
但是它的商業前景或者什麼的,我看不太清楚。但是我覺得它在社會實驗的探索這方面其實是做出了非常多的嘗試,這些嘗試以前都只有在論文上看到,或者在理論上看到,沒有一個說真正的遊戲,或者一個低門檻的遊戲能夠把這些機制引入進去,我覺得是個特別棒的嘗試。
BlockBeats:瞭解,瞭解。OkOK 今天聊的也挺多的,時間超了特別多。特別感謝 Chao 和 Shawn 的時間,和咱們來分享關於 DAO 方面的知識,還有一些見解。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歡迎二位隨時來咱們的播客上做嘉賓。那麼今天要不然就先這樣,然後我們之後再聊。
Chao & Shawn:好的,謝謝。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