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山寨之王,為何陷入四面楚歌? 》
原文作者:Zeke,YBB Capital Researcher
減半定律開始失靈,一眾山寨亦是萎靡不振。投機者在退場,信仰者開始自我懷疑。產業的絕望,不僅來自於二級市場的價格低迷,同樣夾雜著對未來方向的迷惘。批判開始成為圈內的主旋律,從應用匱乏一路分析到各大公鏈財報中的細枝末節。如今,矛頭開始指向曾經的加密熱土,以太坊。那麼,山寨之王的內部困境究竟是什麼?
朝向完全模組化的分型擴容,是Vitalik 在18 至19 年時對以太坊終局的一種設想。即底層圍繞 Data Availability 優化,上層無限擴容,從而跳脫出公鏈三角悖論,以太坊成為萬鏈結算層,最終實現區塊鏈擴容遊戲的 End Game。
在確定了此構想的可行性後,以太坊橫縱兩端的路線圖開始急速推進。 23 年隨著主鏈與Beacon Chain(信標鏈)在上海昇級中的合併成功,模組化的主旋律開始覆蓋以太坊生態,到如今坎昆升級後朝EIP4844 邁出的第一步,主鏈本身已經無限逼近於Vitalik 在早年間的構想。其上層亦是百花齊放,Gas、TPS、多樣性,都在逐步碾壓曾經的對手。可以說,除了割裂感這個缺點以外,所有異構鏈關於 Ethereum Killer 的敘事都應該宣告翻篇了。但與之相反的殘酷現實是,TON 與Solana 在不斷崛起,諸多抄襲模組化敘事的Infra 項目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上甚至要優於ETF 加持的“模組化正主”,這一現狀的歸因究竟是什麼?
從轉型POS 到發展Layer2 是近期批判以太坊多宗「罪行」的主要焦點,但在我看來在推進模組化這件事上,以太坊開發者與Vitalik 並沒有任何錯。如果非要說有,那可能是將這一進程推進的太快以及過於理想化,我曾在年初的文章中寫過一段話,大致意思如下:如果區塊鏈在金融領域之外有大量運用的價值,Mass Adoption 也終將到來,那麼以太坊轉向模組化才有意義。很顯然,在這點上以太坊過於理想化,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能證明這兩點是真實存在的。在對 DA 的定價曲線上也是如此,以當前 Layer2 的現狀來說,想像中的應用層爆發並沒有到來。其次,大量通用鏈也基本上僅存 ARB、OP、Base 這幾個頂流仍在保持活躍,僅靠 DA 收入完全不可能滿足以太坊的正向循環。剩下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Gas 消耗在呈現幾十甚至上百倍的降低,曾經需要購買0.1ETH 才能做完的事情,如今僅靠0.001ETH 就能做完,而用戶的活動並沒有幾十至上百倍的成長,使得市場供給遠大於需求。但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的前提下,推動公鏈向大規模採用發展,似乎也沒錯。以太坊能把八年以來畫的「餅」逐漸變成現實,這點在加密世界中已是難能可貴。可惜的是現實本就是功利至上,市場不會為理想買單,在應用及流動性匱乏的當下,技術理想派與投資者之間的矛盾還將持續加深。
以太坊的理想化不僅體現在對應用層未來的判斷中,在人性的判斷上也是如此。目前 Layer2 被熱議最多的問題有兩點:1. 中心化 Sequencer(排序器);2.Token。從技術角度來說,Layer2 是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但從人性的角度看,頭部 Layer2 項目,不可能把排序器所帶來的巨額利潤拱手讓人。除非,去中心化這三個字能盤活 Token 並實現更大的利益。例如,剛剛提到的幾個頭部 Layer2,當然完全有能力將排序器去中心化,但他們不會這麼做。因為它們都是由上而下,透過巨額融資燒出來的項目,其誕生方式就非常 Web2,營運邏輯也是如此。社群成員與 Layer2 的關係,更類似消費者與雲端伺服器營運商的關係。譬如,經常使用亞馬遜的 AWS 伺服器也許能收到一些優惠券和現金返現,Layer2 也是如此(空投)。但排序器收入是 Layer2 的命根,從專案方的角度來看。設計、融資、開發、營運、硬體購置,每一環都不需要社群支撐,在他們的邏輯裡使用者也沒有太大貢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Layer2 專案方總是對使用者態度惡劣),更別提社群想把排序器去中心化。僅用道德感束縛不了Layer2,要想將排序器盡量去中心化,就得從Layer2 項目方的利益角度設計一種新的排序器方案,但顯然這種方案的爭議性會很大,更好的做法是把路線圖上去中心化Sequencer 的部分給抹去,或是擱置到路線圖中看不見的地方。如今的 Layer2 與以太坊擁抱模組化的初衷來說完全相悖,大部分 Layer2 只是在偷換概念並瓜分以太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再來來說Token,Layer2 這種形態的公鏈,在加密中還是一個新鮮產物,從以太坊、Layer2 項目方、社區三種不同角度來看,Token 的存在都十分矛盾。我們依照順序說起,從以太坊的角度來說,Layer2 不應該存在 Token。 Layer2 對於以太坊只是一個需要跨鏈使用的「高效能擴容伺服器」,只收取用戶服務費,對兩者來說都是健康的,透過最大限度維穩ETH 的價值和地位,才能長久的將業務做下去。換個更像化的說法,如果將整個二層生態比喻為歐盟,那麼維護歐元穩定是必須的。如果大量成員國都在發行本國貨幣削弱歐元,那麼歐盟及歐元最終都將不復存在。比較有趣的是,以太坊並沒有限制 Layer2 發幣,也沒有限制 Layer2 是否要將 ETH 作為 Gas 費用。這種規則上的開放態度,確實很「Crypto」。不過,伴隨 ETH 的持續走弱,「歐盟成員」已經蠢蠢欲動了,在頭部 Layer2 的發鏈工具中基本上都明確標註了,項目可以將任何 Token 作為 Gas,項目可以選擇任何已集成的 DA 方案。除此之外,一鍵發鏈還會促成二層小聯盟的誕生。
另一方面,我們再從 Layer2 及社區的視角出發,即便 ETH 在未來強勢反彈,Tokne 的處境還是很尷尬。對於發幣,頭部的 Layer 其實早期都是非常猶豫的。除了上文中處於ETH 的對立面問題外,還有以下幾點,監管風險、不缺錢不需要透過Token 維持開發、Token 賦能的尺度不好做、直接使用ETH 能最快地促進TVL 及生態增長,自己發Token 可能與這件事形成矛盾,流動性也不可能比ETH 強。
依舊是人性的問題,憑空印出數十億的鈔票,沒有人能拒絕。再者,從社區成員以及生態發展的角度來說,Token 似乎也應該存在,如此,除了收取固定服務費外,還有個隨時能套現的國庫,何樂不為?但 Token 的設計又要結合上述問題,將賦能最小化。於是一堆不需要透過 POS 質押及 POW 挖取的空氣代幣就誕生了,它們的功能有且僅有投票,每次線性釋放還要從市場瓜分大量流動性。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毫無驅動力的 Token 在一次性空投後將持續下跌,對於社區和資方都拿不出一個好的交待,那麼要賦能嗎?任何具有價值的賦能都將與上述問題形成矛盾,最終陷入兩難之間,四大天王的代幣狀況也可以很好地印證上訴問題。
不發 Token 的 Base 如今遠比 Zks、Starknet 滋潤,其排序器收入甚至已經超過了 Superchain 的創造者 OP。這在先前關於注意力經濟的文章中有提到過,借用社媒影響力、營運、拉盤創造生態中MEME 及多個項目的財富效應,其實是一種間接多次的小空投,這遠比直接發幣再一次性空投健康得多。除了創造持續的吸引力外還能規避大量問題,每個月從排序器收入中撥出一部分就可以持續活躍並建立良性生態。再說一嘴,目前 Web3 的積分玩法只是學到 PDD 的皮毛,Coinbase 在細水長流的營運之路上,遠勝鐵順這種暴發戶。
一層與二層同質化,二層與二層亦是同質化。這種現狀源自於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本輪沒有幾個獨立應用能支撐起一條應用鏈,少數能支棱起來的還「跑路」了(DYDX)。從現狀來看,可以說所有 Layer2 的目標使用者都是一致的,甚至和主鏈都是一致的。一個極度不好的現像也由此而生,二層在不斷蠶食以太坊,二層和二層之間還要惡性競爭 TVL。沒人搞清楚這些鏈有什麼差別,用戶只能靠積分活動判斷今天要錢存在哪裡,交易要去哪裡刷。同質化、割裂、流動性匱乏,在 Web3 的公鏈生態中,能同時佔據上訴三點的,以太坊目前確實是獨此一家。這些問題同樣源自於以太坊本身開放精神所帶來的弊端,我們或許很快就能看到大量 Layer2 被自然淘汰,中心化問題也將引發各種混亂的。
不管是從前的V 神,還是現在KOL 嘴裡的“小V”,Vitalik 在基建方面的貢獻確實促進了整個圈子自中本聰時代之後的繁榮,這一點有目共睹。然而 Vitalik 現在之所以被叫做「小 V」,除了私生活的問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論調,就是以太坊教主不懂 DApp,更不懂 DeFi。我某程度上是認可這句話的,不過在繼續討論這個問題前,我還想先明確一件事,Vitalik 就是 Vitalik,也只是 Vitalik。他並非無所不能的神明,也並非一無是處的獨裁者。 Vitalik 在我眼裡其實算比較謙虛且工作學習積極的公鏈領導者,如果你閱讀過他的博客應該不難發現,他每個月都會更新一至三篇關於哲學、政治、Infra、DApp 相關的討論,在推特上也樂於分享,相比於一些公鏈領導者喜歡時不時抨擊以太坊,Vitalik 則要務實得多。
說完好話,我們再說點反面的,Vitalik 在我眼裡有三個問題:
1. 他對這個圈子的影響力太大了,小到散戶,大到VC。所有人都被他的一言一行所影響,To
Vitalik 創業也是Web3 專案方的病態風向;
2. 他對自己看好的技術方向比較執著,有時甚至會去站台;
3. 他也許真的不懂加密使用者需要什麼。
我們先從以太坊的擴容說起,以太坊急需擴容的論調,往往是以21 至22 年,外部流動性四溢帶來的超高鏈上訪問為支撐。但 Vitalik 每次談起這件事,好像真的不太明白,這明顯是個短期現象,以及,使用者在鏈上又是為何而來。另一點是,在 Layer2 上他無數遍地強調 ZK 具備怎麼樣的技術優越性,但 ZK 在使用者體驗以及生態發展上明顯不是那麼友善。如今,To Vitalik 創業的大量 ZK Rollup 別說 T2、T3 梯隊的,甚至是頭部的兩大天王都已經處於垂死邊緣,Optimistic Rollup 三巨頭的表現也優於數十個 ZK Rollup 之和。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一些,例如去年年中,關於 MPC 錢包的批評存在以偏概全,直接站台 AA 錢包。再早點還提出 SBT,落地到應用上卻十分雞肋,以至於後來也無人提起。可以說 Vitalik 在近年支持的技術方案,在市場表現上都不盡人意,最後,近期關於 DeFi 的發言也令人困惑。綜合多面向來看,只能說 Vitalik 並不完美,他是優秀且懷抱理想的開發者,但同時他也缺乏對使用者群體的理解,偶爾還會對一些了解不夠深入的事物發表主觀意見。業界需要對他祛魅,也要對關於他的爭議明辨是非。
從2016 年的ICO 熱潮開始,到2022 年的P2E 泡沫。在基建受限於性能並不斷發展的歷史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與之匹配的旁氏玩法及新興敘事,從而推動著行業向更大的泡沫前進。而當下我們正經歷泡沫破裂的時代,巨額融資的計畫在自我毀滅、高大上的敘事一再失靈、比特幣與山寨價值斷層。如何做有價值的事情,是我今年在多篇文章中都會持續輸出的主要觀點。由虛向實也是當前的主要風向,在以太坊擁抱模組化之時,許多人說以太殺手的敘事該翻篇了。但如今最火熱的生態是 TON 與 Solana,兩者有任何改變 Crypto 的創新嗎?比以太坊更去中心化或安全?都沒有,甚至在敘事上也沒有任何翻陳出新,他們只是把那些聽起來很玄乎的東西做的更像應用,在更貼近 Web2 的水準中融入鏈的優勢,僅此而已。
在內部體量幾何倍增長,外部流動性匱乏的背景下。努力尋求新敘事,同樣填不滿以太坊二層的區塊空間。身為業界的領導者,以太坊理應先解決二層的割裂與內部腐敗。尤其是,在上文沒提到的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EF),為什麼在大量揮霍資金的情況下,沒有起到與之相匹的作用?二層基建極度過剩的情況下,為何依舊要把基建資助的優先順序列為最高?連 Cex 的領頭羊都在放下身段,尋求改變。 EF 作為加速生態系成長的關鍵組織,卻在逆向而行。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觀點。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