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專訪Gate.io CBO Kevin:成立12年穿越牛熊週期,我們創造了萬億交易量

2025-04-15 14:00
閱讀本文需 25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當比特幣現貨 ETF 推動全球資本競相湧入,當 Memecoin 狂潮引燃鏈上「萬億賭場」,加密市場在 2024 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躁動與多元。而在這一輪加速重構的浪潮中,老牌交易平台 Gate.io 恰逢其成立 12 週年。


這家橫跨三輪牛熊週期、見證行業起伏更迭的“加密活化石”,在喧囂與週期中穩步前行,交出了一份逆勢而上的成績單:2024 年全年交易量達 3.8 萬億美元,全球用戶突破 2200 萬億大關,其在生態


值此關鍵節點,律動 BlockBeats 獨家專訪了 Gate.io 首席商務官(CBO)Kevin Lee。這位兼具傳統金融背景與加密產業視野的資深香港銀行家,自 2023 年起主導 Gate.HK 在港合規進程,今年更進一步接棒集團商務策略重任。從摩根大通交易室走進加密資產的監管前沿,Kevin Lee 親歷了香港首批持牌交易平台從無到有的突破,也策動了 Gate.io 在中東市場實現用戶增長 329% 的閃電戰。


在本次深度對話中,Kevin 首次對外揭露了多項重要策略:包括日本持牌交易平台的併購細節、歐洲「Gate.MT」的業務佈局進展、以及支撐 Web3 錢包 270 億美元鏈上資產成長的「三把金鑰」策略。同時,他也分享了 Gate.io 如何透過香港「Token of Love」萬人音樂節,推動品牌年輕化和在地化;以及在比特幣 ETF 席捲和 Pump.fun 崛起的雙重挑戰下,Gate.io 如何建構出一套「反脆弱」的自我進化路徑。



從銀行到加密,Kevin 的進化論


BlockBeats:Hello Kevin,感謝你接受我訪問的律動。從 Gate.HK CEO 到兼任 Gate.io CBO,您的角色發生了哪些重要轉變?在 Gate.io 成立 12 週年之際,您如何回顧平台過去一年的發展歷程?站在這個里程碑節點,您有怎樣的感觸?


Kevin Lee:作為 Gate.HK CEO 時,我的工作主要是對接香港的機構客戶和監管部門。現在兼任 CBO 後,更多時間是在和社群互動,包括大的 KOL、一般用戶,線上線下都有接觸。最大的差別是接觸的人群不同了,能直接聽到使用者的聲音。


經常有用戶跟我說:「Gate.io 是我在幣圈開的第一個帳戶。」這種話特別觸動我,很感動,很多人真的是透過我們第一次接觸加密貨幣。在幣圈能堅持 12 年不容易,我自己加入 Gate 集團兩年多,回頭看變化已經非常大。例如去年辦的活動和今年對比,無論是規模或形式都進步很多,這種快速成長讓人感慨。


12 年聽起來很長,但我在傳統銀行待過,知道 12 年對金融業不算很長的時間。可放在幣圈,12 個月就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雖然慶祝 12 週年,但我感覺這就像個起點,明年我們再回看,可能又會發現很多新突破。我自己親曆平台這兩年多的成長真的非常大,所以我對 Gate.io 的未來也有很多的期待,一年兩年後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BlockBeats:您早期在傳統金融與網路產業工作,是什麼契機讓您轉向加密產業?加入 Gate 集團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涯路徑選擇?


Kevin Lee:我第一次買比特幣大概就是 2012 年、2013 年的時候當時比特幣價格大概 140 塊人民幣。還是歷史新高。買的時候也不懂,跟著大家湊熱鬧買了。結果買了之後很快就跌到 90 塊錢,我想說“哎這個東西沒用,不要看好了”,所以直接把帳戶扔著不管了。


沒想到 2017 年比特幣衝到 2 萬美金,我突然想起來那個帳戶裡還有比特幣,我就去找。產業裡這種類似的劇情發生過很多:密碼忘了、手機換了、2FA 也沒了,很早之前買的比特幣就這樣丟了。但我還是比較幸運,想了很多辦法把帳號找回來了,2012 年買的比特幣也還在。


那時候市場上也多了很多新的幣,大家不只是聊比特幣,還有以太坊等等其他的新幣,我對加密行業的關注度也就多了起來。後來香港金管局推出加密貨幣合規框架,這成了我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傳統銀行做了這麼多年,我清楚監理政策一旦落地就不會走回頭路。雖然幣圈價格有上有下、漲跌劇烈,但合規化進程是不可逆的,這讓我確信產業會長期存在。


加入 Gate 集團想透過在香港成立獨立營運的交易平台 Gate.HK 也是基於這個判斷。當時 Gate 集團想在香港申請合規牌照,這和我的理念完全契合——市場有週期波動,但合規建設是根基。儘管香港政策環境和產業變化都很大,我們依然堅持在這裡紮根在地化營運。回頭看這條職業路徑,從傳統金融到加密世界的切換,本質上都是在追尋「規則建立」的過程。


33 倍成長的背後,Gate.io 的產品閃電戰


BlockBeats:各個 CEX 都在爭奪鏈上的流動性,並在自己的 Web3 錢包上傾斜了大量資源。可以看到 Gate.io 在過去一年也在 Web3 Wallet 上做出了很多動作,鏈上資產實現了 270 億增長,用戶數量也飆升了 33 倍。這樣的數據成長背後,Gate Web3 皮夾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Kevin Lee:我覺得有三件事特別關鍵。一是,Gate.io 的 Web3 Wallet 已經覆蓋了有差不多 200 個公鏈了,市面上大部分的幣種都可以在錢包裡面做交易,不用在各個平台來回折騰。二是,我們有一個叫做「Memebox」的 AI 工具,這個週期大家都在玩 Meme,現在市面上 Meme 幣實在太多了,這個工具可以用 AI 演算法幫用戶篩出有潛力的項目。第三是把中心化交易平台和去中心化功能做到了深度整合,用戶從入金到鏈上交互全流程都能在我們 Gate.io 裡完成,這種端到端的體驗其他純去中心化錢包很難做到。


BlockBeats:在本輪週期中,memecoin 成為熱點。 Solana 生態湧現出 Pump.fun、gmgn 等「打狗平台」,許多用戶在鏈上完成投機閉環,不再依賴 CEX。你們如何看待 Pump.fun 類平台對中心化交易平台帶來的流動性衝擊?面對 memecoin 帶來的交易需求和流量轉移,Gate.io 是如何回應的?在產品層面做出了哪些探索與創新?


Kevin Lee:影響是一定有的,但我們相比起其他的交易平台的話這一塊的優勢還是比較多的。我們有一個創新區,創新區能做到 Memecoin 在 DEX 爆火的當天就上線,上幣速度是可以很快的,用戶發現潛力幣後,知道來 Gate.io 能吃到這一波的上漲紅利。


其次是我們是可以做到「中心化交易平台和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功能的一個閉迴路系統。即使這些 Memecoin 玩家像你說的在 Pump.fun、gmgn 這些 DEX 上買賣幣,但有一天他們想要進入主流幣市場或者是賺了錢想出入金,最終還是要用 CEX 的。


那 Gate.io 還能給這些用戶更多選擇,比方說餘幣寶理財或者做合約對沖,因為用戶在 Memecoin 上賺了錢不可能一直滾嘛,總有一天得確定一部分收益的,所以就可以投資不同的產品來分散風險,Gate.io 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BlockBeats:市場千變萬化,CEX 面對市場的變化時都會調整自己的上幣策略,能看到 Gate.io 在 Launchpool 與 HODLer 等各種資產篩選標准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 Gate.io 與 HODLer 等各種資產篩選標准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 Gate.io 今年在這方面的變化趨勢嗎?


Kevin Lee:一個是前面說的創新區,我們 Gate.io 相當於是做了一個分層,創新區專注速度,比如 Memecoin 在 DEX 剛火起來當天就能上線;Launchpool 則側重於有長期潛力的項目,比如說給用戶更穩健的賽道,例如用戶更穩健。


二是 Gate.io 現在上現貨的同時會同步開通合約交易,我們的用戶在這一塊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所以我們的新幣大部分都實現了現貨+合約雙開。用戶買現貨後如果想做對沖或槓桿,不用再跨平台操作。這樣我們的用戶選擇就多了,現貨或者是合約或創新區都能滿足不同的投資需求。


合規突圍戰,主體全球化


BlockBeats:2024 年起,包括美國和香港在內的多個市場已通過比特幣現貨 ETF,傳統資管巨頭如貝萊德、富達等定價正逐步成為加密資產“定價”。許多業內聲音認為,ETF 的興起將削弱 CEX 的定價能力和流動性樞紐地位。你是否認為交易平台定價權開始轉移?這對交易平台來說的衝擊和競爭大嗎? Gate.io 是如何應付資管機構入場的?


Kevin Lee:首先明確一點:ETF 發行方需要購買現貨做對沖,這其實增加了合規交易平台的交易需求,只是流量會更集中在持牌平台。對 Gate.io 而言,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合規框架內運作——機構投資者入場時,首選一定是受監管的交易平台,這是行業必然的分化方向。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傳統金融機構即便關注 ETF,也更傾向直接配置底層資產而非 ETF 本身。就像在傳統金融領域,機構寧願買一籃子股票而非指數 ETF,因為 ETF 管理費高且彈性不足。目前加密 ETF 的主要購買力仍是散戶,機構大規模配置仍需時間。


因此短期來看,ETF 對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衝擊有限,長期競爭核心仍是合規能力。 Gate.io 在香港等地持續投入合規建設,就是為了在機構資金大規模入場時,成為他們可信賴的交易入口。


BlockBeats:監管問題永遠是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從交易平台再到 web3 錢包,Gate.io 已經取得了哪些合規上的成功?下一階段又將做出哪些努力?哪些市場是未來重點突破區?


Kevin Lee:現階段可以透露幾個關鍵動作:我們在日本透過關聯主體收購了持牌交易平台「Coin Master”,正推進品牌升級為「Gate Japan」;歐洲市場則透過「Gate.MT」主體完成合規架構搭建,後續將統一使用「Gate.io」;歐洲市場則透過「Gate.MT」主體完成合規架構,後續將統一使用「Gate.io」品牌營運。這些佈局都是為了提供當地用戶完全合規的服務。


中東和香港也是重點區域,我們 Gate.io 會用不同的主體進入各種當地市場,持續與當地監管機構保持溝通。有趣的是,儘管各地監管框架細節不同,但核心方向逐漸趨同──反洗錢、使用者保護、儲備金審計這些基本原則已成全球共識。這種一致性反而降低了我們的合規難度,畢竟不同地區團隊只需要在統一框架下做在地化適配。


未來會繼續堅持「本土化合規」策略:每個重點市場都有獨立營運主體和屬地化團隊,但底層風控標準和資金安全方案全球統一。


BlockBeats:能看到全球的 CEX 正在向迪拜、阿聯酋等中東地區擴展和紮根市場,從年報裡也能看到 Gate.io 在中東用戶上增長 329%,而同時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以及歐洲市場都有著非常大的增量空間。對 Gate.io 而言,誰會成為下一個成長引擎? Gate.io 未來 1-3 年的核心發展方向與市場佈置是怎麼樣的?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在地化營運的核心挑戰是什麼?


Kevin Lee:我們剛才也提到了,在東南亞、中東還有歐洲或者是其他地區都有很多有潛力的市場,但是我覺得 1-3 年,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個地區上,因為加密在全球的就是這個使用率大概就是 5% 左右,不算太高。


所以我們除了深耕已經進入的市場,也會去看一些新的地區。這點也是我們的優勢,Gate.io 的行動轉變可以很快,跟著法規的變化做出改變,有任何法規的方向變化,我們進入之後的成長速度都會很快。


Gate.io 的 12 年週年與週期啟示錄


BlockBeats:年報顯示 Gate.io 2024 年總交易量達 3.8 兆美元,用戶突破 2,000 萬超成長 2000 倍成長 2000 倍。作為經歷 2013 年創始期的產業活化石,Gate.io 在三次牛熊週期中面臨的最大生存考驗是什麼?哪些關鍵決策讓平台跨越週期壁壘? Gate.io 成立 12 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轉捩點或突破是哪些?


Kevin Lee:其實週期是很好的鏡子,看得出交易平台的實力。在之前幾個熊市 Gate.io 也是過得非常好的,因為我們之前的理念是「牛市的時候增長再快也沒有用,排第一也沒有用,更重要的是熊市了要活下去,不然一切成績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在成本上一直都做得很好。


不過這一輪牛市,我們的策略有了一些小的改變,光節流是不夠的,市場的競爭很大,如果不花錢就有可能在牛市被競爭下去。但錢是肯定不能亂花的,所以我們會把資源重點投向用戶和社群建設上,線上線下的活動上面。


例如我們在香港共識大會期間辦的「Token of Love」音樂節就很有代表性,三天吸引超 2 萬人參加,應該創造了交易平台最大的活動的紀錄。這個活動很特別,大家不用談什麼項目或上幣或交易,純粹用音樂連結社群。事後看,這種跳脫產業慣性的品牌升級,讓 Gate.io 真正從「交易平台」進化成文化符號,我們也會看下後面有沒有機會再辦一次這樣的好活動。


BlockBeats:Gate.io 的 12 週年品牌升級在品牌名稱、視覺等方面有所升級。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這次的品牌升級嗎?希望向外界傳遞怎樣的新形象和核心理念?


Kevin Lee:在迎接十二週年之際,品牌視覺會煥然一新,並且 Gate.io 已正式啟用全新中文名稱「大門」。品牌中文名稱的升級寓意著開放、公平和創新,象徵著信任與科技的交匯點,傳承了 Gate.io 連接全球加密世界的初心,也代表著品牌對於未來的展望——以技術推動行業發展,為全球用戶開啟更廣闊的加密大門。


我想說的還有兩點:品牌化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改變,Gate.io 的品牌在過去的一兩年裡有很大變化,變得更專業化了,這都是一點一點改變和升級的,不只是因為我們 12 週年就要做一個 campaign,品牌是這是一個每一天都要做的長期事情。


還有一點就是前面提到的很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也會和社群做更多的互動,不只是 LOGO 的變化,品牌的變化也會體現在社群互動裡。以前大家可能會覺得產品做的好,用戶就自然會來,但事實上現在市場不是這樣的,品牌是要做出來的,要站出來和社區互動,不是為了宣傳什麼產品,而是更重要的是聽他們的反饋,他們想要 Gate.io 給什麼,那我們就多給一些,這是品牌做出的更重要的事。


BlockBeats:加密產業似乎總是與足球和賽車的受眾群體有著極強的相關性,Gate.io 贊助 F1 紅牛車隊&國際米蘭的體育行銷策略背後,這與 Gate.io 的企業文化、全球化和核心價值有什麼相通之處嗎?


Kevin Lee:首先,F1 和足球是少數真正跨越地域的運動 IP——就像加密資產不分國界一樣。紅牛車隊每站比賽覆蓋 195 個國家,國際米蘭的球迷社群遍布南美、歐洲、亞洲,這種覆蓋密度完美匹配我們的用戶分佈地圖。 Gate.io 也有更多的機會和全球用戶對話,有了新的話題點。我不太熟悉的好多用戶朋友跑來和我說,你們的足球活動在這邊辦的很好啊,那我之前也不知道他喜歡足球,但這些活動就讓我們有了共同話題,有了更深的連結。


其次,這些的活動是正在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以前大家都覺得賽車、足球、幣圈是「男性主場」,但現在三個領域都出現大量女性參與者,大家可以一起去互動和享受這一些活動,都是非常好的體驗。使用者也會天然的透過 F1 紅牛車隊、國際米蘭聯想到 Gate.io,這種結合比一般的廣告更能建立情感連結。


BlockBeats:回顧 Gate.io 過去 12 年的發展歷程,您如何看待未來十年加密產業的演變?從你的角度觀察,哪些 Web3 賽道是真正有未來商業閉環的? Meme、DeFi、RWA、AI+web3 等等,你更看好哪些賽道的發展? Gate.io 將在這個未來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Kevin Lee:10 年是個非常長的時間,我的一個簡單回答是 AI,現在大家還在討論“AI+Web3”的結合,可能十年後這些技術已經變成默認配置,就像今天我們用的 Google、百度一樣是每天都在用的非常普通的互聯網,東西特意。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答案是,10 年後一定會有現在完全想不到的東西冒出來。在傳統金融銀行工作,你問我 10 年後會有什麼,我會說 10 年後還是一樣的東西,不會有那麼多創新。


但加密產業不一樣,就像 2017 年沒人能預測 NFT 會爆發,未來一定會出現新賽道。我甚至覺得,現在這些熱門概念(Meme、DeFi、RWA)十年後可能都不是主流了——真正顛覆性的東西往往誕生在視線之外,在我們的想像之外。


至於 Gate.io 的角色,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靈活」,我們的轉型和新產品都很快。不管是 AI、RWA 還是未知的新賽道,只要產業需求出現,我們 Gate.io 的技術團隊和產品迭代速度能快速跟上。這樣的反應速度是別人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也是很期待未來 10 年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