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觀點:為什麼Bittensor是一個騙局,TAO正在走向歸零?

2025-04-18 11:17
閱讀本文需 13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原文作者:思考怪怪


開長貼,記錄下自己的思考:為什麼 #Bittensor 是騙局,$TAO 正在走向歸零?


首先,Bittensor 雖然官方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公平挖礦」的項目,但實際上底層 Subtensor 既不是 PoW 公鍊,也不是 PoS 公鏈;而是一個由 Opentensor Foundation(Bittensor 的基金會)負責的單機鏈,機制非常黑盒。


至於所謂的「三巨頭+參議院」二元治理結構,三巨頭是 Opentensor Foundation 的三名員工,參議院是排名前 12 的驗證節點,全部都是自己人或者利益相關方。






其次,2021 年 1 月 33 日標誌著「Kuagitensor網路的激活,允許礦工和驗證者開始獲得第一批 TAO 獎勵。從網路啟動到 2023 年 10 月 2 日上網子網路的這 2 年 9 個月,Bittensor 總共已經挖出了 538 萬枚 TAO。但沒有文件或資料說明從 2021 年 1 月 3 日到 2023 年 10 月 2 日網上線這段時間內產生的代幣透過什麼規則分配,以及最終流向。


可以合理揣測這部分代幣是被內部成員和利益集團瓜分了,因為 Bittensor 不像比特幣,它是由 VC 孵化和投資的。


如果用這部分代幣除以現在的發行量 861 萬,就是有至少 62.5% 的 TAO 處於內部成員和利益集團手中。此外,Opentensor Foundation 和一些投資的 VC 也經營 Bittensor 上的驗證節點業務,所以他們手上的籌碼比例只會比 62.5% 這個數字更多。



和前幾天雪崩的 OM 一樣,所有你不知道市值為什麼這麼高的項目,它們畸形的市值往往是由可憐的流通量造就的。


Billions marketcap backed by poor liquidity.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 TAO 的歷史質押情況,千萬不要被它騙了,以為 TAO 的質押率是從低到高慢慢變多的。之所以這麼畫,是因為 TAO 在劇烈通貨膨脹。


實際上,TAO 的質押率從來沒有低過 70%,最高的時候接近 90%。以 TAO 目前的市值 20 億美元來算,也就是說有至少 14 億美元的 TAO 從來沒有參與到流通當中。 TAO 的實際市值其實只有 6 億美元,而對應的 FDV 高達 50 億美元,典型的低流通、高市值項目。


所謂的市值第一的 AI 項目,泡泡是如何被主力莊家吹大的,請君細品。



最後,所謂的 dTAO 升級其實更像是給 OG 們提供退出流動性的機會。讓你為了買高倍漲幅的子網代幣,接盤利益集團手上的 TAO。


根據三盤理論,Bittensor 今年 2 月的 dTAO 升級是在「分紅盤」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不得不引入新的龐氏騙局模型「分割盤」和「互助盤」來去槓桿化。核心目的,就是在舊敘事走弱、外在流動性快被榨乾的情況下,編造新敘事吸引新的外在流動性繼續榨乾。


首先是「拆分盤」:透過讓全部子網發行代幣,TAO 成功定位為所有 Bittensor 子網代幣的基礎貨幣,其價值由幾十個(還會越來越多)子網的代幣支撐。


由於交易池子深度差,子網代幣常常有驚人的漲幅。藉此,Bittensor 向外界展示了一副生態能提供高 ROI 機會的偽裝面具。而子網路 Alpha 代幣提供的誇張名義 ROI,人為地為 TAO 創造了巨大的買壓,並為根網路驗證節點拋售 TAO 打掩護。


遺憾的是,Bittensor 封閉的生態系統,加上從牛轉熊的市場環境,導致 dTAO 升級並沒能夠吸引足夠的外部流動性進來,甚至內部流動性(那些在根網絡質押的 TAO)也沒有得到足夠地調動激活。


同時,子網的進入門檻下降和數量不設上限,導致過多過快的發幣稀釋了 Bittensor 生態本就不多的整體流動性。


其次是「互助盤」。可惜的是,Bittensor 的子網發幣並不能建立像 Solana 上 Pump.fun 一樣資金可以高度流轉的互助盤模式,因為 Bittensor 的網絡基建非常差,甚至不同子網代幣之間無法進行交換,導致子網代幣的參與者很難在不同子網之間遷移流動性。這更加惡化了高分割率帶來的流動性稀釋問題,做不到像一樣可以讓資金留在場內持續參與投機。


一旦根網絡的質押大戶開始集體出逃,場內場外的流動性將會迅速乾涸。


The moment you sell, game over.



那麼大戶們在出逃嗎?答案是「他們在出逃」!


自 dTAO 上線以來:


➤ Bittensor 協定向子網池注入 45 萬枚 TAO

➤ 15 萬枚 TAO(33%)通過“自動賣出”節點的機制(➤p1)萬枚(586 萬 → 571 萬)


這意味著:


30 萬枚 TAO(≈7,000 萬美元)從根網絡成功出逃,並且可能在 CEX 中被清算。




而且,之前 Bittensor 的基本碟是子網路和礦工。 Bittensor 之前的模式像 VC,發錢給專案讓它們先專注於建立有價值的商業模式,而不用立刻操心怎麼賺錢確保收支平衡。這是吸引專案在 Bittensor 上做子網的核心原因。


而專案為 Bittensor 吸引來了提供算力(用 Bittensor 的話是「智慧」)的礦工,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是 Bittensor 能夠成為第一大市值的加密 AI 專案的核心原因。


但是 dTAO 升級之後,子網路專案方、礦工和驗證節點的利益不再一致,原先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復存在。 dTAO 模式對於子網路專案方而言沒有任何好處,經濟模式的崩塌是 Bittensor 目前最大也最根本的問題。


在 Bittensor 的 dTAO 模型裡,子網 Alpha 代幣是我們在子網質押 TAO 所獲得的一種「權證」,根本不是一般意義上可以流通的 Token。這就導致子網路專案方很難為這些代幣發明什麼有效的 Tokenomics。這些 Alpha 代幣除了能夠生出更多的 Alpha 代幣之外,對散戶而言沒有任何用處。根據我的觀察,子網專案方為了拉幣價,現在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宣布用專案收入回購 Alpha 代幣,例如 Chutes(SN64)。


但如果 Subnet Owner 只能用這種方式給 Alpha 代幣賦能的話,那麼搞笑的事情就來了。 dTAO 分給子網項目方的 18% Alpha 代幣,就永遠只能砸項目方自己手上了。畢竟你都宣布要用專案收入回購了,幹嘛還要賣出自己的代幣呢?


賣出和回購是矛盾的。


因此,子網所有者不僅不能從 dTAO 模型中獲得任何收入,甚至不得不補貼它:創造外部收入並將其註入到它們的子網 Alpha 代幣中。這意味著,子網路專案方和礦工本質上都是在為驗證節點打工。驗證節點作為 Bittensor 網路的特權階級,不僅不能做有任何價值的事情,而且從 dTAO 升級一開始就可以持續不停地賣出子網 Alpha 代幣,流向根網路的 TAO 佔每天排放的高達 1/3。


Bittensor 之所以能夠吸收別的項目來它們上面建立子網,本質上是因為之前的 TAO 排放對於沒有收入的新興項目而言是一種很好的補貼機制,讓這些項目只需要專注於要跑通的業務模型上。


如果這種補貼機制不僅消失了,甚至還要反過來的話,子網路項目方為什麼還要在 Bittensor 上建立子網路呢?直接單幹,收入全歸自己,這不香嗎?


因此,dTAO 模式作為利益團體出貨的手段,正在傷害 Bittensor 發展至今的基本盤。雖然 Bittensor 生態大部分子網路的商業模式都是一坨屎看都沒辦法看,但沒有了它們,Bittensor 也就失去了最後的遮羞布。


參考資料:  
1. Bittensor 官方文件:docs.bittensor.com
2. @harry_xymeng教師的研究雜誌《Bittensor:音樂何時停止》:prism-pancake-61a.notion.site/Bittensor-432c…
3. @thecryptoskanda 老師的《三盤理論—龐氏構建的終極指南》:x.com/thecrypcanddand 老師的《三盤理論—龐氏構建的終極指南》:x.com/thecrypcand>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