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EP29:一個交易員的成長心得》
原文來源:Mint Ventures
主持人:Alex,Mint Ventures 研究合夥人
嘉賓:Colin,自由交易者 3fp.>由大家來到資料
聲明:本集播客我們所討論的內容不代表各位嘉賓所在機構的觀點,所提到的項目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Alex:本期節目我們又邀請到了之前來過我們節目的 Colin。 上一次他跟我們分享了關於鏈上資料分析的心得還有方法論,取得了很不錯的迴響。今天我們再次邀請他,這次我們聊的是一個更大一點的話題——交易。之所以我想再邀請 Colin 過來,是因為我一直在關注他的帳號,他交易的範圍其實跨度蠻大的,有美股、加密。
最近他有好幾次非常精彩的操作,比方說在比特幣大幅下跌前,在 9 到 10 萬就開始看空 BTC,很早就降低了倉位。他也在去年的 Q4 就已經賣出了美股,並且在前陣子的恐慌低位中進行了買入。 Colin 也一直在媒體上分享他對交易的看法,我一直覺得蠻有收穫的。所以今天我們再次邀請他過來跟各位聊一聊。可能有些第一次聽我們節目的小夥伴,請 Colin 來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
Colin:大家好,我叫 Colin。我經營了一個 Twitter 帳號叫貝格先生。今天很開心可以再次受邀到節目上和各位分享自己的看法。我目前是一個全職的交易員。我最擅長的兩個領域,第一個是鏈上資料的分析,主要可以幫我做 BTC 的大周期階段的判斷。第二個比較擅長的領域是技術分析,這部分比較複雜,我一直在優化自己的體系。很開心可以來到這個節目,再次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Alex:歡迎 Colin。剛剛 Colin 講到鏈上資料分析這塊,大家可以看之前我們跟 Colin 一起錄製的那期播客,裡面有非常精彩的分享。在那期播客裡,他提到了對這個週期的看法,到目前來看也是印證了的。那我們進入今天的正題。剛剛說到你目前是全職交易員的狀態,你是一開始就做金融嗎?還是說你是逐漸過渡到這個狀態?
Colin: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我可能要先強調一下,我只是一個老韭菜,吃到蠻大一部分這個時代的紅利。 2020 那一年如果沒有疫情,沒有後續的大放水,那可能今天的結局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只是一個倖存者偏差的案例而已。
一開始是不是做金融?不是。但我大學的時候修的是商學院的系。那時候有接觸到一點很基礎的教科書上的金融基本知識。但其實大學不會教你怎麼炒股、炒幣。最一開始的時候,身上沒什麼錢,存款應該不到一萬 U。那時候也因為一些家庭因素的關係,我跟家裡的關係蠻差的。當時我還是學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趕快財務獨立,離開那個環境。我大學的時候修了一些比較簡單的財經知識,至少我知道有什麼樣的市場,這些東西大概是怎麼樣的一個邏輯。我那時候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知道在金融市場裡面要把自己的績效翻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以股神巴菲特來講好了,他連續 60 年左右的時間年報酬率平均才 20% 而已。我要在一年內翻倍,也就是 100%,難度是非常非常高的。我當時就有認知到這個狀況。所以我那時候身上就是幾千 U 存款,不工作的話,吃個幾個月就沒了。
我的想法是:我把這幾千 U 翻倍,也才賺幾千 U 而已。這種情況下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直接去打工,找各式各樣能做的工作。以前我的成績還算可以,所以那時候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家教,其實就是補教業。這其中有分是在補習班教書,或是做單一學生的家教。最多的時候我一週接了 11 個家教,全部是教數學。同時期我也在超市打工,還會接一些小兼職,像是在路上發傳單、在補習班做行政的工作或做輔導老師的工作。但後來盡量都轉到家教這塊,只要家教接得到,我就會把其他零散的工作推掉,因為家教的單位時薪真的比較高。
其實存錢還有另外一塊,就是所謂的開源和節流。節流部分,那段時間過得比較無聊。我把所有的娛樂開銷幾乎降到零,錢就花在一些必要的項目上,例如電信費用、吃飯。我以前菸癮比較重,除了吃飯和一些必要的生活開銷以外,剩下的錢幾乎都拿來買煙,其他全部都存到本金裡。我會把晚上睡覺的時間壓縮一半甚至更多都用來學習。因為我那時什麼都不會,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學習任何能學的東西。後來陸續存到一筆比較大的本金,我就覺得如果用這筆本金在市場上做操作,我賺到的錢可能會更容易達成我的目標。這是當時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個過渡節點。
投資品種的話,以 2025 年來講,絕對是比特幣,然後是以太坊。美股的部分,剛剛 Alex 有提到,其實我不太算在交易,比較像是做指數投資。所謂的指數投資其實蠻簡單的,就是被動投資的策略。我瞄準的是大盤的報酬,也就是吃 Beta,並沒有特別想要從美股市場撈到太多 Alpha。因為美股市場和 Crypto 最大的差異是它太有效率了,而且體積非常大。基於這個原因,我要在美股市場裡撈到 Alpha 是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我會把獵取 Alpha 的目標多放到 Crypto 上。美股的部分其實就是要做指數投資。去年 Q4 到今年 Q1,美股部位的清倉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操作,這種機會幾年才遇到一次,而且勝率很低。這次是運氣好,有躲掉。對指數投資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買進後放不動。
回到 Crypto 的部分,2025 年其實沒有怎麼在看山寨幣。 2024 年市場行情比較好,我花了蠻多時間在看山寨幣。當時會看工程、熱點、賽道。記得年初的時候,Restaking 的賽道蠻火的,當時有一個 EtherFi 在大概 2024 年的 2 月還是 3 月上線 Binance。那時候上新幣的效應很好,一上線就一直漲。當時我會花一點時間去研究這些項目,如果發現要上幣,我一開盤就進去買。我沒辦法做天使輪投資,就在二級一開盤就買。那時候市面上的錢很多,大家也都很樂意買這些東西。但後面的結局不好,山寨幣都走熊了。所以那時候比較像是一波流。我覺得中短期內我應該不會再回去看山寨,可能要等比特幣再次確認走底,而且是週期性的底,而不是階段性的底,我才會去關注山寨。比特幣如果稍微有反彈,山寨幣當然會跟,但我不想去吃那種比較短的,我想要吃確定性比較高的。所以以 2025 年來說,在 Crypto 這邊,我主要還是看比特幣。以太坊也有一些特別的交易策略,但觸發頻率很低,所以還在等待。
Alex:明白。剛剛你已經解釋得非常完整了。 Colin 剛剛說從 2020 年開始在學校裡接觸到一些投資、商業方面的知識,之後逐漸過渡到一個全職交易員的狀態,是花了起碼有四五年的時間。在這四、五年當中,在籌備本金的階段,他的勞動密度是非常大的。在你看來,一個成熟的交易員的交易框架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比如說投資理念、專業知識、心理心態等等,應該包含哪些關鍵要素?
Colin:好的,我不敢說我的答案有多正確,但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一個框架,我會把它分成三塊,這三塊可能跟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樣。
第一個框架,不管是身邊的人還是 Twitter 上、Telegram 上的人來問我,我第一個都會跟他們講的就是,你只要進到這個市場,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目標管理。你要很清楚知道來這個市場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大家來市場其實目的都很明確,就是來賺錢,但這樣子其實不太夠,下一個問題是你要賺多少錢?我每次都會問別人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說,當然越多越好。但這個想法如果真的就僅限於此的話,其實會對自己的操作產生一些小問題。舉例來說,假設你今天的目標是想要賺越多越好,那我跟你說你一週內要把 10 U 翻到 1000 萬 U。聽起來超棒的,但顯然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的話,你要在一周內翻 100 萬倍,你就不應該來這個金融市場。我不會說這個目標有問題,我會尊重每個目標,但你這個目標不能在金融市場實現,或者說幾率太低了。雖然聽起來有一點好笑,但如果你真要實現這個目標的話,唯一的做法就是去買彩票,你不應該來買比特幣或以太坊,不應該去鏈上,就連鏈上的土狗你都不太可能在一周內翻 100 萬倍。這就是目標管理,如果你今天不知道你鎖定的利潤是多少,要去哪個市場實現這個目標,那你在操作上就會想說,比特幣有機會就去玩一下,鏈上有機會就去玩一下,或者你看到一些套利或者 launchpad,什麼都想去玩一下。但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反而會錯失很多你真正該專注的東西。大家都想快速賺錢,通常我身邊聽到的是這樣,就想要小資金趕快把本金翻上去。
其實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你今天預期的報酬越高,正常來說你交易策略的勝率是越低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一直失敗,很多人會覺得心態受到一些傷害。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真的這麼糟嗎?為什麼我怎麼做都做不贏?但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你瞄準的利潤非常高,那你其實就必須要承擔這種低勝率的情況。這就是很多人在初始目標設定上沒有先做好規劃,導致後續執行的時候會面臨許多挫折。所以我自己認為第一個框架的話,一定是所謂的目標管理。這裡其實有一個蠻明確的目標,是廣泛的基本上這個世界上的交易我們正常都會有一個最基礎的目標,就是要去擊敗大盤。假設你是個美股交易員,那你擊敗的目標可能就是 S&P 500,也就是大盤,也就是我們常講的 Beta。如果你在幣圈的話,你可能就要擊敗比特幣的績效。假設 2024 年比特幣漲了多少,如果你的操作沒有跑贏單純持有比特幣的話,我們就會說你乾脆直接持有 Beta,可以吃到一個不錯的收益。這是一個廣泛、通俗的目標。
第二個框架的話,我個人覺得一定是心態,也不會扯到技術層面,我覺得技術層面是最後。因為很多人在操作上很容易受到心態的影響。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股神很有名叫科斯托蘭尼,他是跟巴菲特同等級的人物,只是時代不同。他以前說過一句話,我覺得講得很好。他說在市場上投機的過程,不是 2+2=4,是 2+2=5-1。5-1 其實跟 4 一樣,但他就強調是 5-1 而不是 4。他的意思是說,今天就算你在市場上非常厲害,每次看都對,但這個市場在讓你操作、執行的過程中,不會讓你永遠都那麼順利。假設你今天要做多比特幣,它可能就在那邊慢慢洗盤,等到把你洗出場的時候它才暴漲,那你的單子可能已經都被洗掉了。
這個過程即便看對了,但是市場總是能讓你在持倉的過程中不太舒服,這就是 5-1 的概念。所以它會先到 5 然後再減 1,才會變成 2+2=4。這個東西在心態上的影響其實很大。根據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人性先天厭惡所謂的不確定性。交易本身在這個市場裡每一件事情都是不確定的,因為如果交易這個市場裡面是可以確定的話,那麼找到這個確定性的人就會變成首富,可能就超越 Elon Musk,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不確定的。既然每一件事情都是不確定的,代表說交易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忤逆人性的。你今天要克服這個過程的話,就等於你要克服自己內心的人性。對這個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閱所謂的行為財務學這個學科,它在任何大學的商學院都有教。裡面的內容蠻簡單的,主要是在介紹一個概念:人為什麼會在金融市場上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今天沒有辦法克服情緒造成的一些影響的話,你的決策其實很容易就會出現一些偏移。就算你的交易系統非常能賺錢,其實也會被你的情緒幹擾、破壞。
第三個交易框架的話,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交易系統。這個我反而會擺到第三,就是你用什麼方式賺錢。有些人很會做專案的研究,有些人技術分析很厲害,有些人很擅於做一些高頻的套利。我個人認為不管你今天是不是全職交易員,都應該要有自己的交易邏輯,或是說自己的交易系統。這裡可以跟各位分享一個我之前聽到蠻有趣的例子。有一個讀者私訊我,他跟我說,他覺得投資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專業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所以他的做法很有趣,他會去參考每個平台上那種粉絲很多的大佬、博主,把他們的決策全部都看一遍,然後看最後的方向是偏空還是偏多,他就去做這個決策。他問我這樣對不對,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我絕對不認同。
第一個是我沒有辦法知道檯面上的每一個博主,包括我、包括任何一個百萬粉絲的人,他們到底厲不厲害。第二個就算他很厲害,你如果不知道他的交易邏輯,單純跟著他操作的話,你賺錢的時候你不會知道自己是運氣好還是他真的很厲害。賠錢的話你也不會知道是他做得很差還是運氣差。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就是你沒有辦法去檢討自己的操作,你沒有辦法知道我今天這單賺錢了,下一次能不能複製。你也沒有辦法在賠錢的時候知道其中有什麼東西是下一次可以被避免的。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投資本身是一件專業的事情沒錯,但如果你今天要在這個市場上長期獲利的話,你必須要讓自己成為那個專業的人,而不是跟隨一大堆專業的人。因為跟到後面雜訊會太多,你的腦袋一定會爆炸。
以上就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三個架構:分別是交易系統、心態、目標管理。
Alex:明白。對於目標管理我們稍微再探討一下。我理解目標管理包含的是不是兩個環節,第一我要清楚我希望的財務回報大概在一個什麼樣的區間,明確這個之後再去找匹配的投資市場。比方說剛剛你講像巴菲特這樣非常強的投資大師年化也就 20% 這麼一個水平,假設我希望年化收益率是 100%,那這時候我就不應該去連巴菲特都只能做到年化 20% 的美股去實現這個收益,而應該去找像你剛剛說的可能是做到年化的投資領域,比比特幣等等。如果說我的心態是我的回撤希望少一點,我希望波動小一點,但是我年化 10% 就 ok 了,這時候我看美股可能是可以達到的,我就去美股做這樣的投資,可以這麼理解嗎?
Colin:對,就是你要先清楚知道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在哪裡。像美股好了,單純投資美國的 beta 在過去幾十年,大概的平均報酬就是一年 10%。巴菲特是 20%,他 60 年平均下來打贏了美股,所以他被叫做股神。那我沒有那麼厲害的話,單純買美股的 beta,至少在過去幾十年裡面,年化平均大概是 10%。但你今天如果目標是 100% 的話,你去買美股 beta 是不太可能可以達成的,所以你就要去找其他的市場。這裡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在發展上要理性,你不可以把自己假設成一個交易天才。我年化要 200000%,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我相信一定有天才存在,但我們去賭自己是天才的幾率太低了,其實就跟買彩券的概念差不多。我個人會比較傾向於去做一些比較理性的判斷。例如說比特幣好了,看 2021 到 2024 比特幣的這 4 年的年化報酬是多少。假設我們從 69,000 的頂點到現在的價格來看的話,其實它的報酬率就蠻不好的,因為你是從 69000 到現在大概 8 萬多這個區間,這樣看的話年化就不好。所以其實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長來看,你可以去跟比特幣做比較,不管怎樣,一定要去理性地訂定一個目標。知道目標是什麼之後,你才可以去訂定自己的策略,挑選自己的市場。這樣子比較會有方向,而不是什麼都想賺。什麼都想賺的話通常什麼都賺不到,這是我自己的一些偏見。
Alex:好,那結合剛剛提到的目標制定、心態管理等等,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個人的整體交易的投資框架,目前大概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
Colin:好,我自己的部分其實蠻簡單的,我的總資產分為兩塊,一塊是投資,一塊是交易。投資的話就是前面提到的美股的部分,頻率真的很低,像逃頂這種操作真的是幾年才會出現一次,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交易的部分我主要把資金配置在 Crypto 市場,專注在比特幣跟一些其他幣種上面,而不會在美股。在 Crypto 這邊,我個人會把資金切成兩塊,一塊是現貨,一塊是合約。其實還有一小部分的資金會做一些比較花式的操作,但那個比較複雜,而且部位不大,就先不提了。
現貨部分的部位比較大,它主要的交易決策觸發頻率不高,主要就是做抄底跟逃頂。這部分的決策其實還蠻簡單,如果有聽過我們上一期聊到的內容的話,其實就是用鏈上數據作為主要依據,宏觀市場條件作為輔助。這部分如果跳訊息了,我就去判斷,決定說到底要不要分批開始抄底或是分批開始逃頂,就比較直接。講起來是簡單,但實際上在判斷上有比較多的一些分析跟數據。第二個部分是合約,合約的部分我的資金配置比較少,因為合約可以透過槓桿的方式把資金的應用率提高。合約的部分主要有兩個,第一塊是操作一些小等級的波段機會,我會用單純的技術分析來做單。剛好上週整週,我在 Twitter 上分享一個實盤的操作,我在上面打分 K,這部分就是純技術分析。
第二個功用的話就像我剛剛提到的,技術分析可以幫助我去細化最終的進場點位。這個部分比較不像是波段操作,而是說像 2024 年年初,那時候山寨的行情其實還不錯,我剛才提到我會去做一些研究。我那時候看了一個專案叫做 PYTH 是做預言機的,我覺得這個專案還不錯,就根據線圖去幫我找出我想要的進場位置。有時候看到一個專案是我調查完發現真的很棒,結果它已經漲上天了。假設我覺得它會漲,但我不想要直接跟著追高,因為它可能馬上就會回調,那這個時候我就會透過技術分析的框架來幫我做盈虧比 OK 的點位規劃,如果沒有的話 miss 掉就算了。我不會讓自己的資金承擔太大的風險,因為這種比較偏向短線中線的操作,如果你把它硬扛到長線,其實對資金的應用效率有蠻大的傷害。
那怎麼完善到目前的階段的話,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我到現在其實都還在完善,只要看到我覺得能用的、有邏輯的、可以幫助我優化自己的交易系統的,我都會去用。最明顯的案例目前來講就是比特幣。其實每一輪週期比特幣都跑得很特別,但這一輪長得比較不一樣一點。如果今天單純根據像 2021 年的雙頂,2017 年的頂部甚至到 2013 年,我去找他們的共同點,然後去把它套用在 2025 的話,這樣會很容易出事。像這一輪週期比特幣在底部堆積蠻大量的籌碼,這一點就沒有發生過。這種時候我就要針對這種特殊現像做一個多方的考察跟研究,再結合我自己的分析,不然我就會很莫名其妙說以前沒有發生過,那這一輪我就會慌。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最佳化系統的一個過程。那在研究這一些新現象的過程中,我會去學一些新的東西,或者說去查一些別人的觀點或看法,這就是一個完善的過程。最一開始當然是什麼都不會,就是一張白紙,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盡量什麼都學,不要排斥學習,不要排斥任何一個流派。因為我剛學習的時候有看過文人相輕的狀況,A 流派說 B 流派沒用,B 流派說 C 流派沒用。盡量不要去參考這些意見,不要有偏見。我的建議就是什麼東西都先聽,然後結合自己的思考去驗證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效。不要刻舟求劍,不要單純用歷史歸納法去判斷一套方法的好壞。你應該要用演繹法,要去確認這個東西到底符不符合邏輯,然後用這種方式去慢慢篩選掉一些不太能用於這個市場的概念,留下一些比較精華的部分。
Alex:了解。根據你自己做交易的這四五年的體驗,包括我相信你也在觀察大量其他交易員的思路和做法,你覺得好的交易員是天生的還是說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後天的成長成為一個不錯的交易員?在你的觀察當中,優秀的交易員的個性或能力上是有哪些共通性的?哪些能力是需要靠後天修行的?
Colin:我不敢直接去定義某些交易員的好壞,因為我不覺得我有那個資格,我自己還在學習。至於我個人的偏見的話,我認為不會有人天生就適合做交易。因為我的看法是,你在這個市場裡面,不要說掌控,只要能適應這個市場,其實已經贏過多數的人了。因為這個市場真的很逆人性,基本上每一個容易發生的事件,包含波動,包含一些奇怪的市場操縱,這些東西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太會看到的,或者說一般人不會看到的。你要去適應這個現象的話,其實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所以我不太覺得有人天生就是一個好的交易員,因為市場本身是蠻邪惡的,我們的社會通常的教育都是祥和的,所以這其實有一點衝突。不是說市場就是一個很邪惡的地方,但裡面各式各樣的事件,都會讓一開始剛進入市場的人沒那麼適應。至於是先天還是後天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多數的能力都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甚至你先天有一些優勢,你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後天磨練。舉個例子,剛剛我在交易框架的第二個部分提到心態,我身邊有認識一些蠻特別的朋友,說他們特別是因為他們對情緒很不敏感,他們不太會有所謂的喜怒哀樂,或者說他們幾乎不表現出來。我不確定這到底是不是天生的,如果是的話,我認為他們來做交易會取得一個不錯的優勢,因為你今天要在這個市場上穩定盈利的話,如果你很容易被情緒帶著走,我覺得會不太適合直接來市場交易。這東西是可以訓練的,但如果你今天在沒有訓練完善的情況下就直接進來,我覺得會是一件蠻危險的事。
禀賦的部分,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今天要在市場上穩定地盈利,至少要具備幾個蠻重要的人格特徵:第一個是謙虛,第二個是理性,第三個是紀律。 謙虛的部分可能跟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樣,我們不是要對做人處事這個部分謙虛,應該是對市場要很謙虛,就是你要敬畏這個市場。如果今天有一個人跟我說,他覺得他已經掌控這個市場了,那我可以跟你保證他絕對搞不清楚他自己在幹嘛。因為沒有人能夠掌控市場,市場永遠是對的,它永遠能走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走勢,或者說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以才會有所謂的黑天鵝的存在。我們必須要對市場保持謙虛。在這個前提之下,每一次賺錢你都要去思考,我到底是運氣好賺到錢,是剛好在風口上賺到錢,還是我真的很厲害所以賺到錢。賠錢的時候你要去反思,你不可以去怪市場或怪身邊的人,或者說今天運氣不好,這其實都是不太對的。賠錢的時候你要保持謙虛,你應該去思考說,我下次有沒有辦法透過一些方式去避免跟這次一樣的錯誤。
第二個我覺得是理性,這我覺得最重要。 大家來市場的目的就是賺錢,所以我們每一次在做決策的時候都要往這個目標出發,盡量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出發,不要情緒化交易。因為一旦你失去了理性,就很容易變成某一種人,叫做賭徒,這個市場可能就會變成你的賭場,你來這邊就是在宣洩情緒。以前聽過一個蠻有趣的例子,就是一個業餘的交易員是一個上班族,他在上班之前開了一張單子賠錢了,導致他在整天的上班的過程中都做了一些跟平常不太一樣的操作。例如說他原本應該是搭 Uber 去上班的,他今天就騎車去上班,整天都在想這件事情,然後晚上回家想說不行,今天一定要再開一單,因為早上虧錢,晚上就再開一單。從他開的第二單講,他的目的就已經偏離了,他不應該因為早上虧錢了,晚上想賺回來。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是獨立的,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叫做賺錢。如果你把身邊的情緒或是一些其他的因素代入,影響到自己的話,這時候你已經把市場當賭場,你只是想要去滿足自己的不甘心,滿足自己賭博的慾望去宣洩這個情緒。這其實非常不利於我們達成賺錢的目的。
第三個的話是紀律,沒有紀律,你不去堅持某一些事情的話,就算我今天給你一套非常厲害很會賺錢的交易系統,你都有可能因為自己的操作搞砸,最後變成賠錢了。 剛才說的三個點都是可以訓練的。第一個是謙虛,就是心態的調試;第二個要保持理性;第三個是紀律。再講簡單一點的話,其實都可以結合到第二點裡面,就是理性。因為你只要夠理性的話,你就會知道市場是不可以被掌控的,你就會保持謙虛。你只要夠理性的話,你就會知道如果你沒有紀律的操作,你到後期一定會面臨某一些虧錢的狀況。
Alex:明白。剛剛你這邊有一個點被反覆提及的,就是每一次操作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去反思、總結,把上次做得好的地方以正確的歸因方式提煉出來,運用到後續的操作當中去。那你日常會不會寫每日的交易複盤,或是說是交易筆記這樣的東西?因為我看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習慣,我不知道像這樣的習慣是否是一種好的方式?或者說你覺得怎麼樣去做這個習慣,可能會對交易更有幫助。
Colin:這還蠻有趣的,其實我在早期的時候有嘗試過把每一筆交易的細節都寫下來。我覺得這算是一個蠻特別的學習方式,我相信這個方法一定存在某種程度的用處。我現在是不會做這件事情,倒也不是說完全不做,而是記錄一些比較特別的部分。例如說我今天看到某些特定的 pattern,或是觀察到某些特定的現象,我會把它記錄下來。因為有時候記憶力不太好,我會記下來,隔天再看,再隔一天再看。我每天去看那些我記錄下來的東西,然後去驗證。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我交易決策中的一環,它會是額外的觀察名單。
我會觀察這些東西到後期到底會不會被市場印證。如果會,我就再深入研究;如果沒有,這次觀察成功,下一次觀察成功,第三次失敗了,我可能會說這個東西可能只是單純前兩次運氣好,碰巧成功。所以我會把一些比較特殊的狀況記錄下來,不會額外寫成交易紀錄,就是記錄一些比較特別的東西而已。我早期做過所謂寫交易日記的事情,但我後來太懶了,有點懶得做。目前的話其實內化到現在,很多東西都已經在腦中,也不會有太多複雜的操作。這種寫交易日記的做法,可能只會在開發新的策略的時候,或是研究新的領域的時候會做,平常已經不太做。但我不否認這個做法有用,因為聽起來它確實可以幫助一些對自己的方向不明確的人把當下的想法跟著操作記錄下來。它可以用在事後的複盤,我覺得這個功用還是有的。
Alex:好的。那你從正式進入交易事業以來到目前為止,能不能分享三個你印象最深刻的交易經歷,以及你從當中學到的一些東西?
Colin:這個問題有蠻多人問過我。從我進入市場開始算,每次只要有人問這個問題,我想到的經驗都是同一個,因為那個畫面印象太深刻了。第一個就是那時候我還在打工,兼職做各式各樣零碎的工作來存錢。我剛剛提到我會壓縮睡覺時間去學一些東西。在這個過程裡面我會拿很小的本金去市場上驗證一些想法,去訓練盤感,試試水溫,看看自己的做法到底對不對。那時候基本上什麼都不會,只會很基本的一點點東西而已,真的就是一個純韭菜的心態。那時候我的本金印像很深刻,是 2000U,我把它放到合約帳戶玩比特幣的合約。結果我在兩個禮拜的時間裡面,把 2000U 變成 6000U,整整翻了三倍。我知道股神巴菲特一年的表現才 20%,我在兩週內就打出了 200% 的表現。那時候我整個人超飄,心裡的想法就是這筆錢怎麼這麼好賺。那時候我聽身邊的人說賺到錢要記得回饋自己,我就網購了一件黑色的夾克,大概 20 U 而已,想犒賞一下自己。
結果就在我買完的兩天裡面,我就把 6000U 賠到只剩下 1700U,比我一開始的本金還少。我只做了一次操作開了單合約,6000U 就變 1700U 了,可以看出我那時連風險控制是什麼都不知道。我把那一張單子手動平倉,看著螢幕大概看了 5 分鐘吧,滿腦子都是我現在到底在幹嘛,為什麼錢沒了,整個人都宕機了。比較好笑的是,我訂的那件外套都還沒寄到我家,我的錢就已經沒有了,根本就沒有犒賞到自己。那件外套還掛在我的衣櫃裡面。那筆交易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你每做一筆交易,在下單之前,絕對絕對不要把停損的訂單拿掉。
你只要有這個想法那就不要做交易。我當時的狀況是我有先設立一張止損單,快要到止損的時候我把止損單撤掉,再往後移一點,結果又快到,我又把它撤掉再往後移一點。我就是不願意認輸,結果它越賠越多。那張單原本可能只要損個大概兩三百 U 而已,我硬生生損了 4300U,非常非常痛,這個數字我真的記得很清楚。所以從那一次開始之後到今天,我完全沒有再把停損單拿掉過,因為真的印象太深刻,覺得自己像個小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第二個我想要講一個比較好一點的,就是以前我有一段時間在研讀一個新的領域是技術分析的知識。我那時候一樣會拿一些小資金去市場驗證自己的看法到底對不對。有一天我看了兩個標的是 OP 和 DAR,我把自己對於這兩個標的的看法畫了 Trading View 上面的預測的線給我朋友看,跟他說為什麼會這樣。那時候的畫法是假設跌到 A 再漲到 B,然後再跌到 C。結果後續大概一個禮拜內就驗證了。那是我第一次從這個學習裡面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因為我是學一個新的東西。後續那個價格就是貼著我畫的那條線,連時間都對上。那個時間還是隨便猜的,但就是完全貼著我畫的線在跑,先跌到 A 再漲到 B 再跌到 C,三段完全一模一樣。
我就去很開心跟我朋友炫耀說:你看,我學到的東西真的有用。那時候已經脫離初級交易有一段時間了,心態也比較穩。除了開心以外我會去思考為什麼我可以在事前就預測這個走勢。我會去複盤,然後找更多不一樣的不管是比特幣還是小幣,去看他們歷史的線圖有沒有能夠複製的東西。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預測其實不重要。我們的交易決策其實不該把預測放到決策的依據裡面。預測是預測,決策是決策。你可以預測,但你不可以把預測放到決策。你可以做完決策之後自己預測,對了你可以很開心,錯了就算了,你不可以因為預測然後把這個預測的結果參與到你的決策過程裡面。這個是大忌,因為市場是不能被預測的。
第三個我想講的應該是 2024 年,是我虧最多的一張單子。其實之前在 Twitter 上分享過一點,今天就來把它講完。 2023 年 10 月的時候,那時候我已經買了不少比特幣。我的判斷是牛市差不多要啟動了,雖然那時候市場的情緒還是很低迷。我有一個想法要去做多 ETH 對 BTC 的匯率,做法是用現貨,就是我把手上的比特幣現貨一部分換成 ETH,讓他去跑網格,在這個震蕩的過程裡面刷一些收益出來,然後做長期持有。有點像是取代我單純持有 BTC 的部位。因為持有比特幣的話就是吃 BETA,但我想要透過以太坊再吃一點 alpha。那時候就讓網格這樣刷,在開單的時候我持倉的 ETH 是比較多的,大概是 7 比 3。如果那時候兩個幣都上漲,我對牛熊的判斷是正確的話,我就可以吃到現貨的漲幅。
如果 ETH 漲得又比 BTC 還多的話,我還可以吃到 BTC 的幣本位收益。這套策略如果現在回頭看的話當然知道結局是什麼,但從 2023 年的 10 月到 2024 年的 6 月這套策略是賺錢的,震蕩的幅度我抓得還算準,它就在一個蠻大的區間裡面橫盤震盪。那時候又有在炒作以太坊 ETF 的通過,我可能有點過度樂觀,就沒有太注意所謂的極端風險。後來在 2024 年的 8 月 5 號,整個 Crypto 跟美股都大暴跌,比特幣向下插針到 49000,那以太坊就更不用講了,我記得插針到 2100。那一天最特別的事情是以太坊跌幅遠大於比特幣,所以那時匯率直接暴跌。我帳面上的浮虧是很可怕的,因為我的均價其實沒有到那麼低,即便有網格的收益在幫我拉低均價,所以那時候其實蠻慘的。我在 2023 年底開倉的時候,匯率的均價大概是 0.052,中間我有做一些匯率的波段,再加上網格的收益,最後的均價大概是 0.045。從 8 月 5 號開始就是一場惡夢,一路到川普當選之前,這個匯率一路跌到 0.03。光是匯率部分的虧損就已經大概超過 30%,非常非常痛苦。
簡單來講就是我那時候沒有要停損的意思,因為我在等另外一波大漲。後來真的漲上去,川普上任,匯率反彈到大概 0.04 左右,我就全部認賠出場。 0.045 到 0.04 大概虧損了 10% 左右,但我部位很重,所以這一塊其實蠻痛的。虧掉的部分除了是比特幣的現貨以外,其實我後續虧損的機會成本也蠻大的。因為比特幣虧掉,但比特幣還會漲,所以後續的機會成本我都沒吃到,這是讓我在去年的績效上受傷的一塊。
回頭去看這筆交易的話,我認為還是學到了一些新東西,就是在這個 crypto 的世界裡面,真的不能相信任何一個除了比特幣以外的資產。我那時候就是把比特幣跟以太坊視為同等級的資產,但現在看來真的完全不是。而且到今天為止好像匯率已經跌破 0.018 了。我出廠價格是 0.04,現在已經 0.018 再腰斬,蠻可怕的。比較值得樂觀的就是我的以太坊現貨是在去年 12 月逃頂,我在價格 4000 的時候全部賣掉了。這個算是比較值得苦中作樂的一塊。
Alex:好的,這三個案例都非常有意思,有做得好的,也有值得反思的,都能夠提煉出不同的經驗教訓。假如你可以做一個時光機,回到你開始學習交易、邁入交易市場那一年,你可以給當時的自己三個建議,而且可以基本確保當時的你會好好聽進去,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樣的建議?但不能是具體的投資建議要買哪一個。
Colin:好的。第一個建議是我會一定會告訴自己慎選學習資源。 我那時候買了不少書回家,有蠻多沒有價值的書。我覺得每一本書可能都有價值吧,但那些書確實不太被市場所接受,包含一些瑕疵跟錯誤的觀念。但我當時不知道,沒有去問人,也沒有上網查證。讀完花時間去驗證,才發現這東西好像不太能用,浪費我很多時間。
我相信多數理論都是有價值的,但前提是他們要正確,要能被這個市場所接受。有些東西例如單純的歷史歸納法這種做法,在這個市場上就很容易出事情。這是我想要給當時的自己的第一個建議,不要再去看一些奇怪的書,好好問一些專業的人,讓他們來告訴你什麼樣的書是值得閱讀的。以我現在來講的話,如果有人問,我通常都會說去讀教科書,至少要把這個金融市場的整個運作邏輯先理解。所謂的教科書就是在大學的商學院裡財經相關的系所上課會用到的書,那些書才是真正比較有價值,最有乾貨的一些書。
第二個建議的話,我可能會告訴自己一定要記得停損,不要把停損單撤掉。 原因就是剛剛我分享的第一個交易經歷,那時候的那件外套我到現在都還能看到它,每看到一次就想到一次,絕對不要把自己先設定好的止損訂單移除,永遠都要掛在那裡。不管發生什麼事,因為這個東西是可以保命的。如果你今天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你扛單的話,可能原本只會虧損 2%,會變成虧 10%,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雖然剛剛 Alex 有說假設當時的自己聽得進去,但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很難讓人真的講一次就聽進去。我那時也知道要停損,也有設停損訂單,但就是做不到,真的太不甘心了。所以我覺得這種事情體驗過一次的話,那個印象會深刻很多倍。有一句話我之前聽過覺得講得蠻好,就是人教人教 100 遍都不會聽得懂,但是事教人可能一次就懂。這件事情在我身上就是一個案例。
第三個建議有一點故事,我想說要記得進入市場的初衷是什麼,不要影響你身邊那些最重要的人。 在這集節目裡我講了很多次,大家進市場的目的都是賺錢。那我們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能夠吃好一點的東西,穿好一點,用好一點。既然如此,賺錢本身不是你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讓你自己生活品質更優化的手段。如果在這個過程裡,你為了賺錢影響自己的家人或另一半,甚至影響到你自己的身心靈,其實已經脫離你進入這個市場的初衷了。我自己在學習交易的過程中,其實有踩過這個坑。那時候因為過度專心,有一點太偏激,太想要趕快在這個市場上取得成績,就冷漠了身邊一個比較重要的人,對他發洩一些情緒,後續這段關係就結束了。
我想說的是,雖然賠錢或遭遇到一些不確定性,一些挫折會讓你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樣,還是要記得你進入這個市場是為了改善生活。賺錢是手段,一旦你的手段幹擾到最終的目的,我覺得這個做法就需要被停止。我有機會回到當年的話,我會跟自己講,不要做這種蠢事。你進來就是為了賺錢,但賺錢是為了幫助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身邊的人有困難的時候你可以伸出援手,而不是愛莫能助。這個建議我覺得應該是最重要的。
Alex:好的,我們今天最後一個問題就具體一點。上次我們在交流鏈上數據分析的節目裡面也聊過對於市場的看法,你那時候還是看空,我記得那時候比特幣的價格還是挺高的,應該是 9 萬多,後面我們知道比特幣最低跌到 7 萬 4,一度很多人認為這波牛市結束,已經進入熊市。現在還在一個牛熊的分界區間,我們不知道現在市場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對於當下的這個市場,包括 BTC,以及最近的美股市場也是波動非常大,你對於美股、BTC 市場的行情,現階段的看法是怎麼樣的?最近有哪些比較關鍵的交易行動?
Colin:先講美股。美股不敢說簡單,但至少在我的體系裡面會比較好判斷。川普是情緒比較多、動作比較多的總統。他不只是對金融市場,對整個全球的局勢都造成了蠻大的動盪。美股最近的波動真的非常誇張。其實這一週已經還好了,雖然昨天是下跌,但在前兩三週那個行情是比較恐怖的。你在美股待幾年可能都看不見可以看到這種狀況。我個人不會對美股太悲觀。
我的看法是這樣:關稅顯然對經濟造成一些打擊,目前以美聯儲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滯脹,通膨還是很頑固,導致他們不太好降息。這個問題會隨著經濟逐漸降溫,被傳導到通膨這一塊。通膨一旦被緩解,他們就可以逐步繼續開啟降息的進程。所以我覺得雖然短期內這個市場的波動可能會非常大,但只要不要有太過極端的一些大風險或黑天鵝的出現,我對美股後續的長線還是很樂觀。美股就是把 S&P 的線圖打開,開個月線圖,週線圖,它就一路 45 度向上。所以我覺得再大的危機應該要都能撐得過去。但短期來看,不管是短期交易還是中期交易,難度都很高。我不是完全專心在美股的交易,所以我也不想講太多,會有班門弄斧的問題。
比特幣的話比較特別。像 Alex 剛剛有提到牛熊轉換這件事情,我當時在逃頂的時候是分批撤退,我留了最後 20% 的部位。這個 20% 的部位在撤退的時候,是因為它跌破了一個鏈上資料叫做短期持有者平均成本。那一天的數字是 92000,跌破之後它就一路往下跌得很快。這條線截至兩天前的數據大概是 92400 左右,還是在那附近。
這條線我個人會認為是能不能讓比特幣再出現一波比較大幅度的上漲的關鍵。雖然它現在從 74000、75000 上漲到現在的 87000、88000,幅度還是挺大的,但我個人認為,如果今天要讓比特幣走到更高的位置,那麼這個短期持有者的平均成本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分界線。這個原理很簡單,因為市場上多數的震盪或漲跌,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來自於這一些短期持有者的交易。一旦當價格漲到他們的平均成本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所謂的解套,那些套牢的籌碼可能就會在這個時候選擇賣出,可能就會迎來一波需要擔憂的拋壓。
第二條線是我之前沒有分享過的數據,它叫 TMMP(True Market Mean Price),它是之前提到的 Coin Time Price 體系裡面的另一個指標。這個數據在這邊可能沒有辦法做詳細解釋,但可以先簡單講一個它的特性。它的特性就是歷史上比特幣的價格在這條線之上跟在這條線之下的時間幾乎是一比一,所以這條線會是一個比較緩慢但是蠻有效的牛熊分界線。目前這條線的價格大概在 67,000 左右,我沒記錯的話。
當初我在做逃頂的分析跟決策的時候,我是不會去參考這條線,因為如果單純根據這條線去逃的話可能會有點太慢。但現在如果價格持續震蕩的話,這條線可能就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牛熊真正的分界線。因為在這輪牛市上漲到今天以來,這條線都不會被跌破,就是從 6 萬多以上之後它就一路上去,目前還沒有跌到那麼低過。剩下一個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目前的籌碼狀況。大概在兩三個月前,比特幣套牢在 87,000 到 11 萬這段距離的籌碼大概有 450 萬枚。經過這幾個月的消化之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籌碼已經轉移到新的區間了。現在這個區間大概是 81000 到 85000,大概轉移掉一兩百萬枚的籌碼。
樂觀來看比特幣可以在這個區間裡面承接這麼多的籌碼而沒有下跌、沒有被砸下去,說明很多資金還是對這個 81000 到 85000 的區間是有共識的,他們是願意在這個區間買入的。但同時還是有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風險,就是我們剛才提過這些籌碼是從上方大概 93000 以上的套牢籌碼,他們虧損認賠賣出,他們也是一個拋壓。那他們賣下來,說明他們的心態上已經沒有像之前那麼堅定。所以他們一旦加速賣出,市場上的資金已經無力承接這個賣出的話,價格就有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的下跌。
目前在 93000 上方的籌碼數量大概有 290 幾萬,根據我前天的周報數據來看的話。這個我覺得是比較偏中性的解讀。但至少 81000 到 85000 區間,短期內應該會產生一個比較明顯的粘性,價格一旦上漲,它就可能被吸回來;價格一旦下跌,如果沒有跌得非常迅速、非常大的話,價格可能還是會慢慢地漲回 81000 到 85000 的區間。所以目前比特幣價格的博弈的中軸可能就是 81000 到 85000 的這個位置。
當然價格可能會直接跌穿,但是跌穿之後如果沒有出現更大的利空的話,可以期待價格慢慢漲上去。同時現在價格大概是 88000,這個 88000 的位置必須就要承擔來自剛剛提到的 81000 到 85000 這個區間的獲利了結的賣壓。因為 81000 到 85000 全部都是來自於短期持有者的承接,其中有多少籌碼會變成鑽石手,變成長線持有者,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知道。但這些籌碼畢竟目前都是短期持有者,所以一旦價格漲上去,這些人就會想要獲利了結。獲利了結是賣出,所以他們可能就會把價格再賣回到 81000 到 85000 的區間。
我個人認為,要跌破到 81000 以下,跟漲破到 93000 以上,兩者來講我個人還是偏空一點。因為目前如果以週期性的角度來看的話——我指的周期性不是四年周期,就是單純的比特幣的牛熊轉換這件事情來看,如果我當初對頂部的判斷沒有錯的話,其實這裡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本輪週期的最大的頂部。但不妨礙它跟 2021 年一樣跑一個雙頂,目前有一點點像,但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跟數據去支持我的觀點。如果我先前對於頂部的判斷是正確的話,其實我個人還是更偏空一點,我目前是空倉的狀態。可能要等到價格跌到牛熊分界線 TMMP 那一段附近,那邊剛好有一個籌碼堆積區。到那邊的話,我可能會開始考慮要不要分批抄底,或是再等更低的位置。
Alex:明白。剛剛你說接下去你去會去取貨的一個點,就是牛熊分界線的 6 萬多的價格段。另外一個你剛剛也講 93000、92000 短期持有籌碼的這個均價也是一個很大的阻力。那如果說現在 88000 往上再走,比較順利地突破 93000、92000,我理解你也是會順勢右側去把倉位加高的,對嗎?
Colin:有可能,但這部分可能會動用到合約的資金,現貨部位可能還是會空。因為看數據的話,我個人判斷是那邊沒有那麼好破。上方的套牢籌碼太多,再加上剛好又重疊到我們的短期持有者平均成本,所以我個人可能真的要等到突破的時候確認一段時間,例如站在上面一個禮拜,或者說三天、五天,沒有明顯的頹勢的話,最後會結合技術分析的判斷再決定要不要透過合約的部位去進場做一個多單的波段。
Alex:好,今天和 Colin 的交流真的非常豐富,不僅聊到了他作為一位交易員的成長歷程,也深入探討了他在交易過程中的一些核心認知和實戰經驗,包括他對市場的框架性理解,以及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操作邏輯。無論是美股的情緒波動,或是比特幣籌碼結構的變化,相信大家都能從中獲得不少啟發。非常感謝 Colin 今天再次做客,為我們帶來這麼多深度的思考和精彩的內容。希望未來還能有機會再邀請你來節目,一起繼續聊聊市場、聊聊策略。感謝。
Colin:客氣了,感謝。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