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的力量:Layer3如何將加密貨幣推向大眾

24-07-27 11:00
閱讀本文需 39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原文作者:Joel John 與Siddharth



2022 年3 月,我第一次撰寫了關於加密背景中聚合理論的文章。 從那時起,我近距離觀察了聚合平台在幾家投資機構組合中的表現。


●    Hashflow 的交易量已超過 180 億美元。


●    Gem 被 OpenSea 收購。


●    Layer3 已擴及 450 萬個皮夾。


Layer3尤其特殊,因為這是在FTX 崩盤前,我從LedgerPrime 處理的最後一筆交易。我希望自己能聲稱這是憑藉高超的前瞻性預測到的結果,但實際上這有點隨機。然而,事後看來,值得重新審視聚合理論並探索創辦人可以利用的模式來擴大自己的企業規模。


在今天的故事中,我們很高興能與 Layer3 合作。他們慷慨地開放了內部資料集,並為我們提供了與創投公司和他們的頂級用戶接觸的機會。在過去的幾周里,我們研究了一個企業如何成為一個注意力吸收者,就像 2000 年代初期的 Google 一樣。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將首先反駁我在 2022 年提出的一些觀點,然後解釋聚合平台在建立規模時必須做出哪些不同的努力。


我們常常認為加密貨幣中的消費應用程式無法擴展。然而,作為產品的 Layer3 擁有 450 萬個錢包,完成了 1 億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驅動了近 1.2 億次鏈上操作。規模就在這裡,只是這些故事並沒有被廣泛傳播或研究。


今天的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產生類似結果的內部運作方式。


聚合的力量


在網路出現之前,打造任何產品或服務最困難的方面就是接觸客戶。如果你要製造一種消費品,你只能透過實體店銷售。這本質上限制了你能接觸到的消費者數量。網路的關鍵優勢在於它能夠聚合全球需求。


這種聚合催生了許多如今家喻戶曉的巨頭:谷歌、Netflix、亞馬遜和Meta,它們都遵循聚合理論的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特徵。


供應鏈有三個關鍵要素:供應商、經銷商和消費者。


● 供應商:尋求分銷的網絡一方,例如Google 和Meta 的廣告商、亞馬遜的零售商以及Netflix 的內容創作者


● 經銷商:供應方到達最終消費者的通路


● 消費者:網路的需求方,供應方的產品或服務的最終購買者


聚合理論是指整合供應、分銷和需求,以改善流程、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聚合器有三個特點:


1. 與消費者直接相關:平台直接擁有消費者的時間和注意力。例如,消費者造訪亞馬遜購買商品或存取 Netflix 消費內容。


2. 為新用戶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隨著更多用戶加入平台,平台不會產生增量成本。例如,Spotify 或 Netflix 可以將其內容分發給 100 或 100 萬用戶而無需額外成本(服務基礎設施除外)。

3. 網路效應:使用者前往聚合平台,使得供應商更願意在該平台上發布,從而由於供應增加吸引更多用戶。例如,用戶來亞馬遜購買商品,這吸引了製造商透過亞馬遜銷售,反過來因為供應的多樣性吸引了更多用戶。 。

並非所有的聚合平台都具備每一個特徵。例如,亞馬遜雖然是一個聚合平台,但為每個新增用戶服務時都會產生邊際成本。


最終,聚合平台會獲得巨大的價值,因為它們提高了市場雙方的效率和使用者體驗。


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加密貨幣,以了解新興的聚合平台。其供應鏈如下:


●  供應商:加密領域的供應方由第1 層或第2 層區塊鏈以及具有原生代幣的dApp 構成。前者尋求分配區塊空間,而後者則向消費者提供產品。這些參與者都在追求高效的分銷,以接觸和獲取用戶。


●  經銷商:經銷商是與消費者有直接關係的任何管道。這包括錢包、交易所和我們將在下文中進一步討論的新興模式。


●  消費者:對區塊空間或鏈上應用有需求的開發者、機構、或散戶都是消費者。


市場供應端日益分散,有數百個 Layer 1 和 Layer 2 公鏈以及數千個 dApp。其中許多項目已籌集了數千萬美元的風險融資,並擁有價值數億美元的資金。這些資產將用於分銷,因為所有項目都在競相接觸目標受眾。


在2019 年的一次小組討論中,Chamath Palihapitiya 曾指出,創投每籌集1 美元,就有0.40 美元流向谷歌、Facebook 或亞馬遜。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將在加密領域重演,只不過大多數團隊將分發其原生代幣而非現金。另一種思考總可市場潛力(TAM)的方法是看協議團隊金庫中原生代幣的價值。


截至2024 年6 月,前20 個區塊鏈生態系統共持有價值超過250 億美元的代幣,專門用於分配給用戶和利益相關者。隨著未來幾年成千上萬的項目發行自己的代幣,這一價值預計還會成長。


隨著這些代幣的市場價值上升,它們將成為網路上的主要激勵工具。


我們也相信,有少數應用程式有能力成為此類支出的主要分銷管道。


今天的文章聚焦在一個處於這些因素核心的企業。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與多位頂級用戶進行了交流,他們解釋說 Layer3 已經成為許多新用戶眼中的「加密界的 Google」。用戶將其頁面加入書籤,以便尋找新產品,或只是找到他們經常使用的正確連結。換句話說,這個產品已經跨越了需要保留用戶的鴻溝,發展成了在用戶群中形成習慣的產品——這是當今業內很少有新創公司能做到的。


這些行為模式背後是一些非常穩健的商業基礎。要了解這些基礎,我們需要回到 2022 年初。


狂野時光


在Luna、3AC 以及FTX 崩盤之前,該行業一度認為自己已經跨越了鴻溝。購買體育場冠名權被視為打入主流的途徑。然而,在用戶獲取方面,體驗相當分散。


儘管大眾接受了加密貨幣,但大多數項目無法在 Twitter 或 Google 上直接投放廣告。產品發現仍然嚴重依賴 Twitter 用戶談論產品。


透過代幣實現所有權的出現為產業帶來了新的動態。在加密領域,代幣實際上充當了客戶獲取成本(CAC)。隨著產業的發展,這些代幣被用來以各種方式獲取用戶。最初,透過 ICO 獲取用戶,然後透過空投獎勵用戶,最後透過流動性挖礦來激勵資金參與。然而,這些方法都被證明效率不高。


新的通路(如 Layer3)應運而生,並尋求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發代幣來吸引用戶。這就是「任務平台」發揮作用的地方。其價值主張很簡單:品牌不再花錢做廣告,而是直接獎勵用戶。


早期採用者尋找新產品時,只需前往任務平台並花費他們的時間。用戶參與的產品越多,他們獲得的代幣獎勵就越高。


創立 Layer3


Layer3 由 Brandon Kumar 和 Dariya Khojasteh 於 2021 年創立。對於那些還記得的人來說,Layer3 最初的登陸頁面寫著「透過做事賺取加密貨幣」。基本前提是創建一個協議市場,以利用其代幣來協調用戶行為。有趣的是,兩人使用基於 Webflow 和 Airtable 這兩個無程式碼平台建立的網站籌集了種子輪資金。


該平台現已擴展為業界成長最快的聚合器之一。促進這一成長的是一種技術堆疊,它能夠解決用戶識別、資產分配和用戶所有權方面的痛點。


在加入Layer3 之前,Brandon 是AccoladePartners 的投資者,Accolade Partners 是一家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VC 和PE 資本配置者之一。他作為投資者的經驗使他能夠很好地管理業務的供應方。與協議建構者建立關係以及在數十個 VC 支援的投資組合中進行交叉銷售確保了網路的供應方強勁。當然,這需要一款世界一流的產品,而這正是 Dariya 發揮作用的地方。


Dariya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應用程式開發人員,之前曾開發並擴展過多個消費者應用程式。他有能力設計出 Layer3 如今享有盛名的產品體驗。他實施的周到的遊戲化和有效的用戶體驗策略帶來了極具吸引力和令人上癮的消費者體驗。


本質上,Brandon 專注於業務的 B2B 方面,負責接入協議,而 Dariya 專注於 B2C 方面,負責吸引消費者。這種互補的方法是將 Layer3 打造成領先聚合平台的關鍵。


解決冷啟動問題


在Layer3 的早期,存在一個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探索平台只有具備規模才有能力控制價格。與傳統世界中的聚合器非常相似,你控制價值的能力取決於你在需求方擁有什麼。亞馬遜可以與供應商協商以獲得更好的價格,因為它擁有龐大的用戶。


但是,當你沒有使用者時,你會怎麼做?你如何在一個有多家現有企業的領域中競爭?這是 Layer3 在早期面臨的挑戰。他們知道,在擁有足夠的用戶之前,他們將很難掌握定價權。因此,他們最初的重點是引導核心信徒。


Layer3 最早的任務集中在新推出的協議上——這些協議的應用程式仍處於起步階段,用戶會出於純粹的好奇心進行探索。


Layer3 最初的任務是搶在市場發現新產品之前發現並展示它們。重點在於策劃,而不是貨幣化。用戶很快就開始湧向該產品,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鏈上尋找酷事的可靠來源。 2000 年代中期,網路也出現了類似的模式。


隨著使用者上網,Google逐漸成為許多使用者的主頁。為什麼?因為記住網站很麻煩。


您只需造訪 Google 並輸入「Face Book」之類的查詢即可找到社群網路。在研究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多個用戶,他們使用 Layer3 的主要動機是以安全且愉快的方式發現新協議。


Layer3 早期採用的策略是先針對特定協議執行任務,然後再聯絡他們,向他們推銷 Layer3 產品。通常,這會讓創辦人注意到來自第三方產品的大量用戶湧入,這讓他們傾向於與 Layer3 合作。


Optimism 鏈特有的資料


在撰寫本文時,Layer3 是Arbitrum BaseOptimism程序之一。截至6 月29 日,它們已幫助來自120 個國家的用戶完成了超過1.2 億次鏈上操作 。近 450 萬個錢包與該產品進行了互動。


如今,Layer3 推動了 31 條不同的鍊和 500 多種協定的成長,涉及遊戲、AI、DeFi 和 NFT。


據該團隊稱,他們每月都會收到 60-90 個協議的接入興趣,這些協議對加入他們的分銷網絡感興趣。


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如果沒有需求方,就無法吸引網路的供應方。現在,讓我們專注於用戶行為和 Layer3 與最終消費者的關係。


聚合需求


Layer3 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和參與度指標並非一蹴而就。 2022 年,該公司籌集的資金遠低於同行,但周到的遊戲化使其能夠迅速擴大規模。 Layer3
的平台大量借鑒了Octalysis 框架,已成為打造業界領先消費者體驗的標竿。


由 Yu-kai Chou 開發的 Octalysis 框架將遊戲化的複雜性分解為激發人類行為的八個核心驅動力。它構成了 Layer3 團隊思考其產品的基礎。



首先,Layer3 透過允許使用者獲得協議和項目的所有權來激發人們對史詩意義和使命的追求。這讓使用者有一種為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做出貢獻的感覺。發展與成就的驅動力透過平台的 XP 系統和獎勵中心得到解決,使用者可以透過完成激活(任務、競賽和連勝)來累積經驗值,從而保持競爭優勢並釋放更多機會。


創造力和回饋的驅動力透過讓使用者在平台商店內策略性地使用寶石來滿足,從而促進創造力和策略規劃。所有權和占有是一個重要的焦點,Layer3 確保用戶透過 CUBE 和 ERC-20 代幣對其數位資產和身分產生強烈的所有權感。稍後將詳細介紹這一點。


這種主人翁意識加深了使用者的參與度和忠誠度。


Layer3 的排行榜


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我們採訪了他們的幾位主要用戶,以了解他們對該平台的看法。


社交影響力和關聯性透過排行榜功能發揮,該功能展示頂級用戶並營造競爭環境,用戶努力提高排名並獲得認可。稀缺性和急躁性透過實施時間或參與者上限任務、競賽和有限的賽季持續時間來創造,鼓勵用戶迅速採取行動以獲得收益。


Layer3 也利用了不可預測性和好奇心,推出了寶箱和戰利品箱,吸引用戶繼續與平台互動,以發現他們可能解鎖的獎勵。最後,透過每日連續性功能解決了損失和避免的驅動力,激勵用戶定期返回平台,以避免失去進度。


由於擔心失去領先地位,該平台的一些最老用戶繼續使用該產品超過兩年半。


加密領域的 Google


當網路剛出現時,它的獲利潛力尚不明確。 1990 年代末,分析師推測人們會查看微軟加載頁面的次數,以評估在該頁面上投放廣告的可能性。注意力正在數位化,但衡量其價值的機制卻不存在。隨著大量用戶開始集中於少數幾個平台,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創造了大量資料孤島,可以預測使用者的情緒、偏好和好奇心。


這些資料集是孤立的,開發人員無法公開取得並定位使用者。網路上的廣告就像是向平台支付的稅款,用來吸引用戶。用戶在 Facebook 上花費的時間越長,Facebook 向他們展示廣告的可能性就越大。他們看到的廣告越多,購買的可能性就越大。 Facebook 有動力讓用戶更長時間地沉迷其中,因為他們的收入取決於此。


從2010 年到2020 年,網路變成了一個吸引註意力的蜜罐,讓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


區塊鏈作為支付網絡,使廣告商能夠直接獎勵用戶


激勵機制通常可以解釋為何系統會如此運作。在 Meta 的 Instagram、WhatsApp 或 Facebook 等產品上,我們分享了最私密的詳細資訊。在 2010 年代中期,我們簽到餐廳、分享照片,並詳細記錄我們的情緒狀態。


我們不知道的是,平台激勵我們交出數據,而我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隨著行動裝置功能越來越強大,網路不再需要我們登入其產品。我們透過 Google 搜尋、GPS 座標,有時甚至是聊天,洩漏了我們的資料。


Layer3 透過兩種強大的方式顛覆了這個模型。


使用者擁有資料


與傳統廣告模式不同,Layer3 上的消費者透過CUBEs擁有他們的數據。這些憑證是可移植的,並且由使用者永久持有。一旦發行,Layer3
無法收回。 CUBEs 是用戶在 Layer3 完成啟用時獲得的 ERC-721 代幣。每個 CUBE 都包含自訂元數據,將使用者的鏈上會話資料統一起來。這使用戶能夠擁有他們的鏈上足跡,並幫助協議更好地定位合適的用戶。


根據Growthepie.xyz(截至2024 年6 月17 日)的數據,CUBE 是Base、Optimism、Arbitrum 和zkSync 中最受歡迎的NFT,超過150 萬個錢包在各個鏈上擁有Cube NFT


Cubes 是授予使用者執行某項操作的鏈上憑證


對消費者而言,單位經濟效益良好


除了擁有自己的數據之外,用戶實際上還透過Layer3 獲得了他們使用的協議的所有權。例如,如果消費者在 Layer3 上完成 Optimism 激活,他們將獲得 OP。如果他們在 Layer3 上完成 Arbitrum 激活,他們將獲得 ARB。此過程由 Layer3 的分發協議促進,該協議根據用戶的鏈上足跡動態獎勵用戶。


我們將在下一節中討論這一特定動態。


其結果是圍繞消費者的採用和關注建立了強大的護城河,使Layer3 能夠吸引龐大的受眾,並使他們能夠加入更多的協議,從而吸引更大的受眾。


幾年前,Jesse Walden 發表了一篇部落格文章,題為《所有權經濟》。基本前提是,隨著個人對平台價值創造的貢獻變得越來越普遍,下一步進化就是朝著由使用者建構、營運、資助和擁有的軟體發展。這種所有權透過代幣解鎖。


我們相信這個未來,但也承認,由於直到最近才出現有效的所有權分配基礎設施,這一未來尚未實現。空投和流動性挖礦等機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整體表現不佳。


Layer3 對協議的核心價值主張之一是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分發代幣以獲取用戶。協定透過 Layer3 路由代幣,以便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用戶。


Milestones 功能使開發者能夠要求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系列動作後才能獲得獎勵


更進一步的是,上個月,Layer3 推出了一款名為Milestones 的產品。該產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用戶的行為,獎勵用戶不是單筆交易,而是多種活動。例如,用戶可能需要將資金存入智能合約 30 天,或在一個月內在 Uniswap 上進行五筆交易。


與專注於單一事件或累積交易的傳統空投模式不同,Layer3 的 Milestone 產品允許開發人員混合搭配可推動價值的鏈上互動。


對我來說,這凸顯了 Web2 中的規模化企業與加密貨幣中的規模化企業之間的主要差異。與 Google 或 Meta 不同,Layer3 對其用戶的資料幾乎沒有壟斷權。如前所述,任何人都可以查詢它。他們甚至不壟斷用戶如何獲得價值。任何人都可以查詢 CUBE 持有者並向他們發送代幣。 Layer3 透過兩種主要方式累積價值:


●  與用戶的長期關係:區塊鏈上的交易無法偽造。 Layer3 能夠透過其平台上的探索,利用多年的交易數據來管理用戶,這是一條重要的護城河。


●  策劃最佳產品:他們策劃最佳產品的能力源自於其使用者規模。在早期,他們必須進行外聯,但今天,產品會主動聯繫他們。在我們進行的多次使用者訪談中,使用者經常提到他們信任 Layer3 作為產品發現引擎。在撰寫本文時,Layer3 已與近 500 種不同的產品合作。


使用者從這種模式中受益匪淺。


在 Web2 廣告模式中,使用者從他們所面對的眾多產品中獲益甚微。他們花費最稀缺的資產——時間——希望找到相關內容。 Layer3 的方法則相反。產品在代幣獎勵方面相互競爭,以吸引用戶的注意。用戶越有價值,用戶的獎勵就越高。


這種對用戶的競價也發生在 Web2 中,但大部分價值是由谷歌等平台而不是最終用戶獲取的。


相較之下,Layer3 將大部分價值傳遞給最終使用者。現在,您可能會問:「Layer3 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區別是什麼?」還記得我解釋過加密中的聚合理論需要社群嗎?這是主要要素。在形成大型社群的產品中,讓使用者回頭的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忠誠度和社群內的相對地位。這轉化為用戶在鏈上活動的長期、帶時間戳的證明。


當然,您可以使用 Etherscan 之類的工具找到一百萬個正在活動的錢包。但是,要找到一份精心挑選的用戶列表,這些用戶具有帶有時間戳的證明,證明他們很早就接觸了新產品,並且有一個他們可以找到您的網站,需要一個平台。這就是 Layer3 目前所處的位置。


在研究這篇文章時,我偶然發現了 Layer3 一位創辦人的部落格。 Dariya 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寫了一篇題為「注意力就是我的一切」的文章。在文章結尾的一段中,他詳細闡述了 Layer3 護城河的原因。


注意力、協調和分發都是相互關聯的。你能否觸及人群,並讓他們做對你的生態系統有益的事?幾個類比可以鞏固這一點:注意力是石油,分發是煤油,協調是汽油。在網路上,價值通常只累積到聚集你注意力的平台。


但在 Layer3,我們的目標是顛覆這現象。你擁有網絡,你累積價值。專案直接或間接向您發放價值,正如 Layer3 用戶捕獲了整個 Arbitrum 空投的 20.4% 所展示的那樣。在過去的六十天裡,還有二十多個項目透過協議直接發放激勵。


換句話說,Layer3 可以捕捉價值,同時顛覆廣告網路和產品之間存在的歷史關係。對我來說,這就是顛覆者的定義。


護城河、價值與習慣


在我多年的寫作生涯中,我了解到加密貨幣將成為一個價值網。區塊鏈的核心是促進價值轉移。主要用例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交易。 Layer3
為近 120 個國家的 450 萬個錢包提供服務,是我見過的最接近功能齊全且可擴展的“價值轉移網絡”。


在網路發展過程中,廣告是讓數十億使用者能夠使用網路的必需品。但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用戶今天就在這裡。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更好的貨幣化和定位形式。 Layer3 恰好處於這一轉變的交匯處——從注意力網絡到價值網絡。我們正在從用戶貢獻時間和數據的時代轉向用戶擁有數據並獲得經濟價值的時代。


如果用戶能夠獲得價值(以代幣或 NFT 鑄幣的形式),那麼平台將不可避免地不得不競爭以提供最好的回報。這就是 Layer3 商業模式擁有強大護城河的地方。


憑藉目前使用其產品的人數,Layer3 將能夠繼續吸引用戶並為其建立激勵機制。像 Uniswap 這樣的大型協定可能沒有動力與用戶少於 10 萬的新任務平台合作。但如果你可以瞄準 500 萬個錢包呢?


就規模而言,這是 2021 年整個 DeFi 市場的規模。這就是 Layer3 的定位。類似的例子是 2012 年初登上 Google Play 或 Steam 的頭版。


這將改變開發人員對發布應用程式的看法。以加密貨幣形式發布的產品通常會面臨冷啟動問題——找到最初的黏性用戶群來收集資料非常困難。從歷史上看,產品會與 Polygon 或 Solana 等知名網路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隨著 Layer3 等平台從第一天起就提供分發,對網路的依賴大大減少。


開發人員可以使用 Layer3 進行廣告活動,找到核心用戶群,並獎勵他們成為早期採用者。在我看來,這是加密貨幣的 Google Ad Manager 時刻——開發人員意識到他們可以有效地將資源投入到提供有意義定位的平台上,而不是將資源投入到 KOL 身上。


當然,這樣的定位也有其優點。 Layer3 的營運規模意味著他們可以擴展到自己的產品領域。他們可以與交易所整合,隨著用戶在其產品內交換代幣,數億美元資金來回流動。他們甚至可以推出自己的交易所或啟動平台。


Layer3 投資人分享的數據。數據追蹤了使用 Layer3 的用戶和未使用 Layer3 的用戶在特定時間內進行的交易數量。觀察發現,Layer3 用戶在各個時間段內都更加活躍。


關注度高於流動性。 Layer3 在很大程度上聚集了前者。用戶在其生態系統中進行的交易越多,他們增加用戶終身價值的表面積就越大。自然的延伸是擴展到使用者有需求的垂直領域。例如,Jupiter 會從代幣供應中抽取 1% 來發行新代幣。


是什麼阻止了 Layer3 做同樣的事情?它將創建一個飛輪,用戶蜂擁而至使用該產品,希望能夠儘早參與新項目,而新項目將使用 Layer3 來幫助實現規模。


2003 年左右,Google決定只做網頁索引。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們進行了首次公開發行 (IPO)、推出 GMail、收購 YouTube 並收購 Android。這些舉措為我們今天所知的網路奠定了基礎。谷歌的驅動力在於,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在湧入網路並等待貨幣化。谷歌的定位有助於透過識別需求走向來發現這些收購。這就是定位帶來的優勢。


Layer3 也處於類似的優勢地位。他們有動力向新的垂直領域擴張,因為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戶在哪裡花費了最多的時間和資源。雖然區塊鏈數據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啟動相同的用戶群,因為他們缺乏 Layer3 與用戶的直接關係。


Layer3 擁有推出新產品線和擴大價值所需的經銷能力。唯一缺少的就是時間和隨之而來的複合效應。


當我在杜拜 TOKEN2049 上遇到 Brandon 時,我們討論的問題之一是當今的協議中有多少將在未來十年內持續下去。這種觀點體現了 Brandon 和 Dariya 對他們業務的看法。大多數創辦人都擔心他們代幣下個季度的價格;這些人正在玩一場長達十年的遊戲。


這並不意味著 Layer3 的前景一片光明。建立價值網絡需要開發人員接受提供代幣誘因以換取使用權——這是一種尚未見諸報端的成熟商業模式。隨著人工智慧等其他消費領域引起大眾關注,鏈上用戶市場可能會萎縮,或者願意與 Layer3 合作的協議總數可能會飽和。


所有這些都是真正的挑戰。但如果 Layer3 過去兩年的營運有任何跡象的話,我敢打賭 Brandon 和 Dariya 將在未來十年繼續存在,繼續實現他們的代幣化注意力願景。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觀點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請先登錄 Farcaster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