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a創辦人Anatoly最新專訪:如何打造Solana護城河? |深度對話

24-11-19 13:11
閱讀本文需 53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原文標題:What's Next For Solana | Anatoly Yakovenko
原文編譯:Ismay,BlockBeats


編按:上週,SOL突破248 美元,創下自FTX 暴雷後的歷史第二價格,距離2021 年11 月6 日歷史新高259 美元僅差4%。 Lightspeed 本集播客邀請了Solana Labs 聯合創始人Anatoly Yakovenko 和Solana RPC 公司Helius CEO Mert 一起深入探討了Solana 交易費用、如何在加密貨幣領域保持競爭力、SOL 通貨膨脹、與蘋果和谷歌護城河等問題。



問題目錄


1、Solana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前置交易?

2、L2 架構真的能解決壅塞問題嗎?

3、專注於單點優化的鏈,真能撼動 Solana 的全球共識優勢嗎?

4、共享區塊空間是「公地悲劇」還是 DeFi 資本效率的關鍵?

5、Solana 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6、Solana 通膨率會降低嗎?

7、FireDancer 綜合開發成本是否過高?

8、Solana 靠什麼和以太坊競爭?


1、Solana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前置交易?


Mert:那麼,讓我們開始吧,Anatoly,我們從頭說起。你創立 Solana 的部分原因是厭倦了在傳統市場中被前額交易。你希望透過 Solana 實現資訊在全球範圍內以光速同步,最大限度地提升競爭,最小化套利現象,但這一切目前並沒有實現,每個人幾乎都在不斷地被前置交易。不僅是 MEV 飆升,Jito 的小費在許多情況下已經超過了 Solana 的優先費用。你怎麼看這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Anatoly:你可以自己設定一個驗證節點,不受他人干涉地提交自己的交易,對吧?而在傳統市場中,你根本沒有這樣的選擇,這正是 Solana 實現去中心化的功能所在,這一部分確實發揮了作用。


現在的問題在於,設定驗證節點並不容易,要讓節點獲得足夠的質押以達到重要地位也不簡單,找到願意按照你期望的方式排序交易的其他節點更是困難。但這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目前的市場還不夠成熟,還沒有形成足夠的競爭,例如Jito 和它的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以至於用戶可以輕鬆地選擇「我只提交給訂單流創建者Y,而不提交給訂單流創建者K」。


從基本功能上來說,作為一個愛好者,我可以啟動自己的驗證節點,獲得一些質押,然後運行我的演算法並直接提交我的交易,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我,這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經成熟到用戶總是能夠選擇最佳的方式提交交易?我認為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那一步。


在我看來,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但也很艱難:增加頻寬,減少延遲,盡可能優化網絡,消除那些讓系統變得不公平的瓶頸,其中包括多個並行的出塊領導者等機制。如果每個時隙只有一個領導者,而你擁有 1% 的質押,那麼你大約每 100 個時隙會有一次機會。但如果每個時隙有兩個領導者,而你擁有 1% 的質押,那麼你大約每 50 個時隙就有一次機會。因此,我們能夠增加的領導者越多,你所需的質押就越少,能更好地以你需要的服務品質運行你的演算法。


有人製作了一個名為Solana 路線圖的網站,開啟顯示“增加頻寬,減少延遲」,Anatoly 詢問這是誰做的


Mert:目前的情況是,你需要聚集一定數量的質押才能優先處理你的交易,即使情況並非如此。看起來,在系統中擁有更多質押不僅有利於獲得自己的區塊空間等等,而且這裡存在一種動態關係:越富有,你的優勢就越大,這是可以接受的嗎?


Anatoly:表現的提升降低了誠實參與者改變市場動態的門檻。如果我們每秒鐘有兩個領導者,那麼提供同樣服務所需的質押量就減少了一半,從而降低了經濟准入門檻,使更多人可以參與競爭,並且可以說:“嘿,我是最好的驗證者,你應該把所有的Jupiter 交易都提交給我,我會完成你想要的事情。的平衡點。這就是最終的目標。


但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認為 Solana 與以太坊的一個顯著不同在於,我堅信這只是一個工程問題。我們只需要優化網絡,增加頻寬,例如每秒更多的領導者、增加區塊大小,一切都成長,直到競爭迫使市場達到最優狀態。


2、L2 架構真的能解決壅塞問題嗎?


Mert:說到工程問題,Jito 的小費超過優先費的原因不僅是MEV,還因為交易著陸的過程,或者更準確地說,本地費用市場的運作並不總是確定性地工作,有時根本不太穩定,這是什麼原因?


Anatoly:這還是因為目前的交易處理實現還遠遠沒有達到最佳狀態。在負載非常高的情況下,如果負載低,一切都運作良好。在過去的六個月裡迷你熊市期間,我曾看到過從頭到尾不到一秒的確認時間,那時一切都運行得非常順暢,因為提交給領導者的交易數量很少,這些隊列、快速連線表等資源並未被填滿,不會因為效能瓶頸導致佇列積壓。


當這些佇列積壓時,你無法在調度器之前對這些佇列進行優先處理,這實際上破壞了本地費用市場。所以,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工程問題,可能是目前生態系中最需要工程投入的領域,就是對這些處理管道進行極限優化。


Mert:鑑於這些問題的存在,似乎你的回答是,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它們是工程問題,因此是可以解決的,未來的迭代會解決它們。有人可能會說,這些問題在 L2 中由於其架構並不存在,對吧?因為你可以透過集中化的排序器來實現先到先服務。


Anatoly:first come first serve 也會導致同樣的問題,甚至 Arbitrum 也有優先通道。所以,如果你實作 first come first serve,會鼓勵垃圾交易,這也是相同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個通用的 L2,支援多個應用程序,它最終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有人可以爭辯說,因為L2 沒有像Solana 一樣的共識和垂直整合的生態系統,它們可以迭代得更快,就像一個Web2 公司那樣,每48 小時就可以推送一個新版本,透過集中化的排序器快速修復問題。但它們仍然存在與 Solana 相同的問題。


你可以說 Jito 確實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它們的 relayer 可以每 24 小時更新一次,或者可以持續地發布更新。無論如何,他們現在沒有做到的是——他們沒有足夠地調度和過濾數據,使得從這些 relayer 輸出的流量限制在驗證者調度器可以處理的範圍內,但你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


所以,我並不認為L2 本身能解決這些問題,L2 只在你啟動時有效,只有一個受歡迎的應用程序,且沒有其他應用程式存在時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這甚至不適用於應用程式本身,如果你有一個包含多個市場的應用程序,市場 A 的擁塞會影響所有其他市場。


3、專注於單點優化的鏈,真能撼動 Solana 的全球共識優勢嗎?


Mert:那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這不是一個通用的L2,而是像Atlas 這樣的專注於DeFi 的鏈,它運行SVM。 Solana 如何與這樣的鏈競爭? Atlas 不用擔心共識的開銷或共享區塊空間的問題,可以專注於 DeFi 優化,並且透過 SVM 還可以實現免費的市場。


Anatoly:你說的其實就是 Solana 在一個較小的驗證節點群集中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節點,這樣更容易優化,你可以使用更大的硬體設備。這就是核心問題:同步的可組合性在規模上是否重要?這個較小的網路只能覆蓋這個硬體所在的區域,所以資訊仍然需要傳遍全球,最終狀態下的 Solana 有多個驗證者,可以全球同步提交交易,並且是無許可、開放的。


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 Solana。無論是否將資料提交給 L2,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資訊同步到全球各地並快速達成協議。一旦開始處理這個問題,就不再只是紐約或新加坡的單一機器可以解決的事情了,你需要某種共識、一致性和線性化的方式。即使後續依賴 L2 來獲得更嚴格的結算保障,你仍然會面對 Solana 目前的問題。所以在我看來,這些單一節點的 SVM 基本上和 Binance 沒有什麼不同。


如何與 Binance 競爭才是更有趣的問題。如果你要選擇,可以使用 SVM,但使用者最終會更傾向於使用 Binance,因為它的使用者體驗更好。所以,我們需要成為集中化交易所的最佳版本。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受去中心化多提議者架構的概念。


Mert:另一個優點是 Solana 本身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而透過 L2 他們可以更快地解決這些問題。相較於在 1500 個盒子上解決問題,在單一盒子上更容易。這樣的話,在起步時就會獲得更多的關注並累積網路效應。無論 Solana 怎麼做,它都需要解決這些問題,而因為他們使用相同的架構,可以從中學習並可能更快地發布。


Anatoly:在商業層面競爭的問題是,這些單一的盒子是否能夠在達到一定負荷時生存下來。因為你搭建一個單一盒子並不會立刻解決所有問題,仍然會遇到幾乎相同的工程挑戰。尤其是當你考慮到大家討論的不再是 Solana 的共識開銷,而是交易提交的流程。


交易提交管道本身可以在 Solana 上實現集中化,就像在某些 L2 一樣。實際上,Solana 採用了一個單一的中繼者(single box relayer),接收大量交易後再嘗試將其提交給驗證者。而中繼者與驗證者之間的資料傳輸速率可以被限制在較低的水平,確保驗證者能夠始終順利處理這些交易。


此外,這樣的設計還能讓類似 Jito 的元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迭代。因此,我認為這種設計在 L2 的優勢其實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小。


4、共享區塊空間是「公地悲劇」還是 DeFi 資本效率的關鍵?


Mert:如果我們擴大討論範圍,Solana 作為一個L1 是共享區塊空間的,這就會導致“公地悲劇”問題,也就是類似公共泳池資源被濫用的情況。而在 L2 上,特別是那些並非一定是應用鏈的 L2,開發者可以擁有獨立的區塊空間,無需與他人分享。


Anatoly:這種獨立性對應用程式開發者可能更具吸引力,但前提是這個環境需要是許可製的。因為一旦採用去授權的驗證者或排序者,一旦有多個應用程式同時運行,就會失去這種控制權。


即使在單一應用的環境下,例如 Uniswap,如果平台上有多個市場,這些市場之間也可能會相互幹擾。例如,一個不知名的 Meme 代幣可能會影響主流市場的訂單優先順序。如果我們從產品的角度來看,設想在未來所有資產都被代幣化,我作為一家剛成為獨角獸公司的 CEO,決定在哪個平台上進行 IPO。如果我看到 Uniswap 上 SHIB 的交易量過高導致嚴重擁堵,以至於主流資產都無法正常交易,這對這個專注於應用的 L2 來說無疑是失敗的狀態。


因此,這些專注於應用的 L2 面臨的挑戰與 Solana 類似,都需要以不會影響其他應用的方式隔離各自的狀態。因為即使是像 Uniswap 這樣單一的應用,如果其某一個市場引發擁堵,導致所有其他市場都受到影響,那麼對於像我這樣的 IPO 公司 CEO 來說,這樣的環境是無法接受的。我不希望我的主要市場是所有人都在交易的那種市場。我希望每個交易對都能獨立運作。


Mert:如果是許可的話?既然有退出機制,不可以嗎?


Anatoly:即使是許可的環境,仍需要解決本地的隔離問題。而在許可環境中解決這個隔離問題,與在轉發器或調度器中解決並沒有本質上不同。


Mert:你認為這種市場類比可以對應到任何類型的應用嗎?


Anatoly:有些應用不具備這些特性,例如只是點對點支付,基本上沒有擁堵,調度起來也非常簡單。所以設計隔離機制和所有這些看似複雜的事情的挑戰在於,如果你不能保證單一市場或單一應用不會導致全局擁堵,那麼像Visa 這樣的公司會推出他們專用的支付L2,因為他們的交易從來沒有競爭。他們不在乎優先級,他們關心的只是 TPS。我刷卡時是否在區塊的第一筆或最後一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刷卡後兩秒半內離開。所以在支付場景下,優先機制並不是關鍵,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場景。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實現隔離機制,那麼大型可組合狀態機的想法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你會看到支付鏈和單一市場的L2 出現。假如我是 IPO 公司老闆,在未來的 20 年裡,為什麼我要選擇在 Uniswap 的鏈上發布?為什麼不自己推出一個只支援自己交易對的 L2,以確保良好的性能?


這是一個可能的未來,但我認為從工程角度來看沒有理由這樣做,除非有其他原因。如果我們能解決工程問題,那麼我認為在單一的環境中實現可組合性具有巨大優勢,因為在所有狀態和流動性之間的資金轉移摩擦可以得到極大的減少,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性。我認為 Solana 的 DeFi 能在熊市中存活下來,並且遭受的打擊比任何人都大,正是因為它的可組合性,這使其資本效率更高。


Mert:Vitalik 最近表示「在我看來,同步可組合性被高估了」。我認為他大概是根據經驗數據得出這個結論,認為鏈上並沒有太多使用它的實例。你怎麼看?


Anatoly:Jupiter 不就是同步可組合性的典型嗎?我認為他只專注於以太坊,遺憾的是,Jupiter 在 Solana 上有著巨大的市場份額,並且在整個加密空間中的市場份額也很龐大。要實現同步可組合性,Jupiter 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同步可組合性的話,Jupiter 是無法運作的。你看看 1inch,它是以太坊上的競爭對手,無法擴展,因為即使是在 L2 和同一 L1 之間轉移的成本也是極其高昂且緩慢的。


我認為他錯了。我覺得金融體係可以是異步的,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並不是說這些系統會因此失敗或崩潰。但如果 Solana 成功了,並且生態系統以目前的速度解決了所有這些問題,即使每年我們都只保持現有的執行水平,你也會看到顯著的改進。最終,我認為同步可組合性將會成為贏家。


5、Solana 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Mert:讓我們暫時不討論工程問題,假設工程不是護城河,其他鏈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成果。比如說像 Sui 這樣的鏈也能夠實現同步可組合性,並且擁有較小規模的驗證者集合。假設一些 L2,也會面臨你提到的類似問題,但他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我之前問過你,當工程不再是護城河時,護城河是什麼?你當時說是內容和功能。


Anatoly:是的,Solana 並沒有設定特定的驗證者目標。測試網有大約 3500 個驗證者,主網的規模也很大,原因是我希望它盡可能大,以便為網路的未來做準備。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有盡可能多的區塊生產者,那麼你就需要一個大的驗證者集合,允許任何人都可以無許可地進入並參與網路的每個部分。


你應該盡可能在最高速率下進行測試,因為目前解決這些問題的成本很低。現在 Solana 並不是在處理數兆美元的用戶資金,這些是華爾街做的事情。 Solana 處理的是加密貨幣,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解決這些難題,逼迫他們去面對這些挑戰。


所以我的觀點是,比起 Solana 為了效能而降低驗證者集合規模,Sui 和 Aptos 更可能需要增加它們的驗證者集合。如果你找到了 PMF,每個人都會想要運行自己的節點,因為這提供了保障。隨著驗證者集合的成長,如果你開始限制參與者,會限製網路的擴展能力。


Mert:好的,你提到了一個我想討論的問題。雖然這是目標,但如果你看看數據,驗證節點的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看起來你認為這是因為缺乏產品市場契合度,所以他們沒有動力自己運行節點設備,對嗎?或原因是什麼?


Anatoly:是的,部分原因是 Solana 基金會的一些抵押支持。不過我確實有興趣了解一下,有多少驗證節點是可以自我維持的,這個數字有在成長嗎?


Mert:稍等,我們有大約 420 個驗證節點是自我維持的。


Anatoly:不過兩年前是什麼樣的?


Mert:我們可能沒有這個資料。但我們確實知道,Solana 基金會的總抵押量自兩年前起已經減少了不少,


Anatoly:同時費用也在增加。所以我的猜測是,兩年前能夠自我維持的節點數量要少得多,即使那時的節點總數更大。所以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網路能夠擴展到支援所有想要運行節點設備的人。這也是委託計畫的全部目的之一,就是吸引更多人參與運行節點,並在測試網中對其進行一定的壓力測試。


但測試網永遠無法完全模擬主網的特性,對吧?無論他們在測試網中執行多少驗證器測試,主網的情況還是會大不相同。所以,只要自我維持的節點數量正在成長,我認為這是一個正面的趨勢。網路物理上必須能夠擴展到支援這樣的規模,否則就會限製成長。


Mert:所以,基本上你的意思是委託機制幫助網路進行不同驗證節點規模的壓力測試,但從根本上說,唯一重要的,或者說最重要的,是能夠自我維持的驗證節點數量。


Anatoly:沒錯,這可以從理論上提出一些論點,比如說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一單一節點可能不會自我維持的說法。但即使在一場災難性的失敗中,如果那是唯一存活的節點,確實是有幫助的。但這屬於末端的「核戰去中心化」問題。


從根本上講,真正重要的是網路是否在成長並取得成功,這依賴於能夠自我維持的驗證者,他們能支付自己的帳單,並對網路有足夠的興趣,願意投入商業資源不斷改進,深入挖掘數據,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Mert:在任何人都能運作快速、低成本、無需許可的系統的最終狀態下,為什麼人們還要選擇 Solana?


Anatoly:我認為未來的贏家可能會是Solana,因為這個生態系在執行上表現出色,已經走在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前面。或者,贏家會是一個與 Solana 完全相似的項目,而之所以不是 Solana 只是因為它執行速度更快,足以超越 Solana 現有的網路效應。


所以我認為執行力是唯一的護城河。如果執行不佳,你就會被別人超越。但超越者必須表現得非常出色,成為殺手級的產品。 PMF 就是指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這意味著會導致使用者行為的轉變。


舉個例子,如果交易費用便宜十倍,用戶會從 Solana 轉向其他項目嗎?如果用戶只需支付半美分,那就不一定。但如果換到其他地方可以大幅減少滑點,這可能足以吸引他們或交易員進行切換。


是的,要觀察使用者的整體行為,是否存在某種根本性的改進足以讓他們選擇另一個產品。在 Solana 和以太坊之間確實存在這樣的差異。對於用戶來說,當他們簽署交易時,會顯示他們需要支付30 美元的費用才能接收ERC-20 代幣,即使只是完成一個非常基礎的狀態變化,這個價格高得離譜,超出了用戶的期望,導致他們選擇更便宜的替代方案。


另一個因素是時間,你不可能等兩分鐘來確認交易,時間太長了。 Solana 現在的平均確認時間大約是兩秒,有時會高達 8 秒,但它正在向 400 毫秒進發,這對用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行為改變動力,足以讓他們願意切換到新產品。


但這仍然是未知的。不過,在 Solana 的技術中,沒有任何障礙阻止網路繼續優化以提升延遲和吞吐量。因此,當人們問為什麼Solana 的成長速度快於以太坊時,有人可能會覺得下一個項目會超越它,但其實Solana 與下一個競爭者之間的邊際差距非常小,這使得要形成足夠影響用戶行為的差異變得更加困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Mert:如果執行力是主要因素,那麼從根本上來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一個組織或協調的問題。而Solana 的願景和所謂的模組化(雖然這不是一個正式的術語)之間的一個區別是,比如說,你是一個像Drip 這樣的應用程式開發者,你的應用程式建構在Solana 上,那麼你需要等待L1 做出一些更改,例如解決擁塞問題或修復Bug。


但如果是在 L2 或是一個應用鏈上,你可以自己直接解決這些問題。也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種其他鏈上,你可能能夠更快地執行操作,而不是依賴共享的空間。所以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整體的執行速度就會更快。


Anatoly: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異會逐漸縮小。比如,以太坊以前非常慢。如果你在以太坊上運行 Drip,而交易費用飆升到 50 美元,你會去問 Vitalik(以太坊創始人)什麼時候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我們有一個六年的路線圖,兄弟,這需要一段時間。」而如果你去問像Fire Dancer 或Agave 團隊,他們會說:「已經有一個團隊在努力修復這個問題,並儘可能快地在下一個版本中解決。核心L1 團隊,以及包括你們在內的整個基礎設施團隊,在提交交易的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清楚,當網絡變慢或出現全球擁堵時,這就是一個最緊急(p0)的問題,所有人都需要立刻解決。當然,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讓人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說像費率市場(fee market)的設計調整。


這些問題在網路的使用規模逐漸擴大時,會變得越來越少見。我不認為現在有那種需要緊急設計變更,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部署的問題。我現在沒有看到類似這樣的挑戰出現在前方的路上。


不過,你知道肯定會遇到一些發佈時的 bug 或其他意料之外的問題,需要人們在周末加班,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你有自己的專屬 L2 應用鏈,不需要共享資源,並且你完全掌控這層基礎設施,那麼你可能會移動得更快,但這代價高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


因此,共享的、可組合的基礎設施層對於絕大多數使用場景來說可能會更便宜、更快,作為一種軟體即服務的基礎架構層可以供大家分享使用。隨著 bug 修復和不斷改進,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小。


6、Solana 通膨率會降低嗎?


Mert:另一個相關的批評點是 Sol 的通膨機制,許多人認為這是透過增加獎勵來幫助更多的驗證者。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可能是那些純粹的投資者的利益。當人們說 Solana 的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點?


Anatoly:這就是在無休止地爭論,改變黑箱中的數字並不會真正改變什麼。你可以進行一些調整,使它對某些人產生影響,以致這個黑箱無法正常運作,但這本身不會創造或消滅任何價值,只不過是帳面上的操作。


通膨機制之所以是現在這樣,是因為它直接複製了 Cosmos 的機制,因為最初的一批驗證者很多都是 Cosmos 驗證者。不過,通膨對網路整體有影響嗎?對於特定稅收制度下的個體可能有影響,但對於整個網絡來說,它對非質押者是一種成本,對質押者是一種等值的收益,這在數學上加起來等於零。所以從會計角度來看,通膨對網路整體黑箱來說並沒有影響。


Mert:我看過有人說既然是隨意設定的,為什麼不乾脆降低呢?


Anatoly:去吧,發布一個提議,我個人無所謂,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改成你想要的任何數值,去說服驗證者們接受吧。最初設定這些數字的時候,其主要考慮是不會導致徹底的災難,而既然 Cosmos 因為這個設定沒有出問題,那麼它也算是足夠合理的了。


7、FireDancer 綜合開發成本是否過高?


Mert:那我們再回到協調方面的挑戰。我們最近一直在宣傳 FireDancer,而 Jerry 最近提到,其實有些人現在覺得 FireDancer 有點被高估了。但 Jerry 也說,FireDancer 確實讓人們的進度放慢了,因為 Anza 工程師和 Fire 工程師顯然需要在某些事情上達成一致後才能繼續推進,所以確實在一開始會有些延遲。你的觀點似乎是,一旦規範和介面理順後,迭代速度就會加快,對嗎?


Anatoly:是的,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設計階段,你需要達成共識,確定要做什麼;接下來是實現階段,兩個團隊可以並行完成;然後是測試和驗證階段,以確保不會引發安全或活躍性的問題。我認為設計階段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但實現是並行進行的,所以兩個團隊可以同時完成,而測試審核階段會更快,因為兩個獨立團隊發布同樣 bug 的機率較小。


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於,Ethereum 通常是這樣的:我們會發布一個大版本,這個版本裡會包含所有針對這個發布的功能,而他們關注的是功能集而非發布日期。而 Solana 的運作方式幾乎正好相反,它會設定一個發布日期,如果你的功能沒完成就會被砍掉,這樣的發布節奏要快得多。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有兩個想要加快迭代速度的團隊,迭代周期可能會進一步加快。但這需要核心工程師有那種緊迫感,覺得「我們需要盡快在合理範圍內發布這些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依賴一定的冗餘實作。我認為,從文化上來說,這兩個團隊都有類似的背景,因為他們不是學術團隊,而是一直在技術壓力鍋中成長的。


Mert:這就引出了我想說的第三點:FireDancer。你必須假設自己沒有任何執行能力,因為你在為手機工作,而不是在幫助 L1 的開發或協調這些客戶團隊。這樣做對個人來說,真的是最優選擇嗎?


Anatoly:FireDancer 我參與的最後一個大變更是把帳號 DB 的索引移出記憶體。當時,我可以寫出一個設計方案和一個小型實作來證明它可行,但問題在於,要完成這項工作,需要一名全職工程師專注於這個任務。我可以將這個任務交給 Jash,他負責將其落地,但包括測試和發布週期在內,整個過程需要一年的時間。


對我來說,如果我能作為一個單純的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簡稱IC)加入Anzar Fire Dancer,只負責盯著Grafana(性能監控工具)並開發一些東西,那會非常棒。但現實是,我的精力被分散在無數個專案中。所以,我發現自己能產生最大影響的地方在於,我可以定義問題的狀態,例如成長問題、同時領導者問題、審查問題、MEV 競爭問題等。我可以提出解決方案,並與所有人討論,最終大家一致同意我的問題分析是正確的,並提出各自可能的解決方式。我們一起迭代設計,最終讓它成型並固化下來。


然後,當我預見的緊迫感逐漸升溫時,人們已經擁有了設計方案。最困難的部分——也就是兩隊之間的意見統一——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只剩下實現和測試了。所以,我的角色幾乎像是大公司裡的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我不寫程式碼,而是與多個團隊溝通,說「我注意到你們在某方面遇到了困難,而其他團隊也一樣。你們需要按照這個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在這方面達成一致。」這大概就是我在核心領域能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機會。


Mert:這確實是這份工作的職責,但絕非易事。那麼,你是不是在說,「Jack Dorsey 能做到,Elon Musk 也能做到,所以我也可以在開發一款手機的同時做到這些」?


Anatoly:其實不是這樣。有一位優秀的工程師是行動端的負責人,他是我十多年的摯友,曾經參與打造了 BlackBerry、iPhone 和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手機。還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總經理,這兩人聯手管理整個團隊,而我則負責設定願景。


我不認為人們完全理解這個願景,但如果你看 Android 或 iOS,它們實際上是一個加密簽名的韌體規範,定義了整個平台。每個人都擁有這樣一部設備,並透過可信任啟動確保其安全。當你收到韌體更新時,它會驗證韌體簽名的正確性並重寫整個手機系統。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部分是那個加密簽名,因為它完全可以由一個DAO 來生成,這個DAO 對整個固件進行簽名並負責其發布。想像一下,如果蘋果本身的加密簽章憑證是由一個 DAO 控制的,那麼整個軟體平台的概念就會被顛覆。這就是那種極其酷又有點奇怪的「黑客式」思維。


除此之外,我主要的工作是設定這樣的願景,推動團隊銷售更多手機,使其成為真正有意義的產品,並最終實現整個生態系統能夠控制自己的韌體的里程碑。我並不參與日常的執行工作。


關於Elon Musk,我覺得他的工作方式可能是這樣:他有一個宏大的想法,然後找到一個能夠令人信服地告訴他「我可以從頭到尾實現整個專案」的工程師。如果你能找到這樣一個人,那麼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供資金去加速這個過程。給那個人資金後,他會自己完成整個項目,然後再透過僱人來加速自己的進度。


我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運作,不確定這是否和Elon 的方式一樣,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同時處理多個項目的方法:有一個宏大的願景,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然後找到一個真正有能力實現它的人。如果時間無限,我可以建立每一個部分。而給他們資金後,他們會加速實現這一切。


Mert:你提到願景是明確的,但理想的結果似乎是這樣的:假設你成功了,賣出大量這些手機,甚至對加密推特和蘋果產生了突破性影響。接著,蘋果可能會降低他們的費用。也就是說,你所做的事情改變了世界,


Anatoly:確實產生了改變,中西部的軟體公司不用再向蘋果支付類似30% 的「贖金」,更多高效的軟體和遊戲得以開發,這確實很好。


Mert:但這更像是一種利他的努力,而不是一項商業行為,對吧?


Anatoly:只有在這項利他行為同時能作為商業行為取得成功時,它才能真正實現。如果蘋果要降低他們的費用,他們必須感受到來自一個不斷成長且具有商業可行性的生態系統的競爭壓力。否則,他們只會拖延時間,直到那個生態系統因為缺乏商業可行性而消亡。因此,這個生態系統必須找到其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並具備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改變世界。如果能夠讓蘋果的分成比例更小,那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當你看到某個群體以30% 的費用攫取租金時,你以15% 的費用提供同樣的服務,你就改變了市場經濟學,所有人,包括消費者,都能因此受益。


Mert: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必須相信自己實際上能夠在某種意義上擊敗蘋果和谷歌這兩家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那麼,你為什麼認為自己可以跟他們競爭呢?


Anatoly:很顯然,30% 的分成比例確實太高了,因為像Tim Sweeney 正在到處起訴他們,這已經成為使用蘋果和谷歌分發管道的企業的痛點。蘋果和谷歌透過這種方式收取租金,而消費者並不關心這些費用,因為它們對消費者是隱藏的。消費者支付固定金額的費用給應用,而蘋果則從中抽取 30%。


破解這個問題是一種網路建置上的挑戰,而我認為加密領域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加密技術可以以不同於 Web 2 的方式,將數位資產和稀缺性金融化。但即使如此,這仍然可能失敗。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應用程式開發者不想要更低的費用,這一點顯然成立。失敗的原因是我們尚未找到如何利用加密技術提供的誘因來擴大網路規模的方法。


這是一個真正棘手的問題,它並不是產品問題,也不是商業模式問題,而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強迫使用者改變行為,切換到其他網路的問題。


8、Solana 靠什麼和以太坊競爭?


Mert:換個話題,我想談談 ZK 相關的問題。區塊鏈的一種終極願景似乎是所有東西都由 ZK 驅動,你不需要在完整節點上執行所有操作,只需要驗證證明。然而,Solana 似乎並沒有類似的計劃。


Anatoly:如果你看過我關於APE(非同步處理執行)的文章,你會發現它對驗證者的運作方式有很大的改變。透過共享一個共同的證明者,驗證者可以驗證狀態。因此,你可以有多個驗證者共享一個可信任環境(例如 TE)或某種信任模型,甚至使用 ZK 解決方案。當 APE 完成了整個非同步執行併計算出完整的快照雜湊時,你實際上可以實現這種想法——完全基於 ZK 驗證的 Rollup。這並不意味著需要一個 Rollup,或者說 Rollup 在某種程度上與 Solana 不相容。


這種觀點是荒謬的,非同步執行允許你根據自己的信任模型計算快照哈希,無論你使用什麼環境,例如運行自己的完整節點、共享TE 環境或其他環境,這些都不會影響我的完整節點。如果我運行自己的完整節點,你可以使用任何環境,做你想做的事情。


核心問題在於 Solana 與以太坊和 ZK 的差異是什麼?對網路的生存來說,它必須具備商業可行性,也就是需要獲利。在我看來,L1 唯一的商業模式就是優先費用(priority fees),而這實際上與 MEV 是一樣的。而 Rollup 產生自己的 MEV、進行獨立的排序(sequencing)並與 L1 競爭,這對 L1 來說是寄生式的競爭環境。


所有這些競爭都很好,但它們並不屬於 Solana 生態。那些 Rollup 是基於 EVM 的,它們利用了開源的強大力量加速了各處的開發,而 Solana 生態中的則是基於 SVM 的。


在我看來,這就是 ZK 應用在 Solana 和以太坊之間的根本差異。輕協定非常棒,因為在 Solana 的主網上,排序是由 Solana 的驗證者完成的。


Mert:我們來舉一個非常理論化的例子,完全反過來假設,假如頻寬已經被盡可能提高,延遲被盡可能降低,摩爾定律也被完全發揮了作用。即使在頻道飽和的情況下,只需要增加一些額外的硬體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些,但依然不夠用呢?假設加密技術真的獲得了更多的普及(雖然我個人認為未必會發生,但假設確實發生了),那會怎麼樣?


Anatoly:嗯,你不可能再啟動另一個網路了, 因為Solana 的完整節點已經完全飽和了ISP 的頻寬,每個ISP 都沒有更多的容量了,我們已經吃光了所有可用的頻寬。


Mert:我猜在完全飽和之前,需要解決所有的工程問題。


Anatoly:需要意識到,現在全世界幾乎到處都能用上1 Gbps 的網路速度,甚至幾乎每部手機也都有這個能力, 而這相當於每秒處理25 萬筆交易(TPS)。即使按照目前 Turbine 協議的效率規格,這種配置就能支援 25 萬 TPS。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是一個荒謬的大容量。讓我們先把這個飽和了,然後再討論其他問題,像是摩爾定律的盡頭什麼的。


但就目前來說,Solana 還差 250 倍的負載提升,才到達那個點。我們需要一個 250 倍的改進,才能開始考慮其他問題。而這所謂的 1 Gbps,是一個有 25 年歷史的技術標準,是非常成熟的技術。


我們甚至還沒接近飽和這項技術能力。我認為,當我們達到 1 Gbps 頻寬完全飽和的時候,當 Turbine 完全飽和,那就是 FireDancer 團隊已經在實驗室環境下演示過的場景。當然,這種環境還是分散式的,但本質上是一個實驗室環境,不過這確實是可能實現的。


不過,要讓這個技術在商業上可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得讓應用能有效利用這項能力。因為目前,Solana 上的大部分負載來自市場活動,先是達到飽和,然後套利填補了剩餘的區塊空間。但這還沒達到我所謂的「經濟飽和」狀態。


Mert:在一個以太坊因為現有的流動性效應而擁有更高品質資產和更高交易量的環境下,Solana 如何競爭?假設這些資產甚至是穩定幣並沒有達到以太坊的水平,那需要改變什麼?


Anatoly:我們可以開始把以太坊的資產稱為「傳統資產」(Legacy Assets),然後讓所有的新東西都在Solana 上啟動,這個meme 需要改變,(新的版本是)以太坊是「傳統資產」的平台,而Solana 是新事物的發源地。


原文鏈接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