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Memecoin 能不能火,是我們在交易過程中能否獲利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們需要判斷一個迷因幣所攜帶的“梗”,是否具有病毒式傳播的潛力、是否攜帶加密市場文化基因——這些都關乎著之後是否有足夠的市場熱情來支持這枚迷因幣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它涉及市場狀況、文化認同、甚至交易者心理等諸多因素——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一些可以觀測到的維度,來對市場上茫茫多的Memecoin 進行一個初步篩選。
一個迷因幣的誕生,可以只是單純的為了有趣,也可以像我們在中提到的那樣,為了創造一種新的社群信仰或加密市場原生文化,從而達成某種共同的目標。
新鮮有趣是很重要的。如果同一個 Meme 衍生出多枚迷因幣,那就只關注第一個吧。迷因幣賽道同樣有著自己的邊際效益法則:同樣的一個梗,翻來覆去地炒就沒太多意思了——比如除了 Dogecoin 之外的大部分狗,比如除了 Pepe 之外的大部分蛙。迷因幣賽道最初形成規模,就是因為它的顛覆性、創新性。在這裡,機械的模仿是沒有意義的。
製造有煽動力的社群文化也是一種走紅的路徑。
除了我們在第一節提到的 Cult DAO,再來舉個例子:OlympusDAO。 OlympusDAO 第一次提出了(3,3)這樣的社群信仰:只要你買,我們就都是 Ohmie,這個計畫就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就都能賺得盆滿缽滿。聽起來過於簡單粗暴是嗎?但在機制層面它確實是可行的,在煽動情緒方面它也確實足夠創新,所以它不僅成功了,甚至還在加密市場中引起了一陣關於「(X,X)」的迷因風潮。
在 Web 2.0 語境中有趣的梗,未必在加密市場中吃香。
舉個例子,比起非常原生 Crypto 的 HarryPotterObamaSonic10Inu,由時下一部電影衍生出的科太幣就不那麼討加密市場的好,受眾比較有限——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簡單。 「科太幣」這個梗本身並不是加密市場的原生梗,而且是由一部中文商業電影衍生出來的梗。因此,能 Get 到的無非就是中文圈使用者──而且還得是看過電影,或是聽過這部電影的那一群人。換言之,在這個範圍之外的絕大多數加密市場用戶是 Get 不到這個 Meme 的。
反觀 HarryPotterObamaSonic10Inu 呢?光是把代幣取名為BITCOIN 就已經夠抽象了,它長長的名字、風格化的官網展示等等設計,又無處不透露著一種瘋瘋癲癲的幽默感——而這種可以輕輕鬆松讓人覺得有趣的低門檻特性,正是加密市場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Call back 一下: 迷因幣領頭羊Dogecoin 在建立之初的目標就是建立“更容易獲得、更實用、更有趣的加密貨幣”,這也是迷因幣領域發展至今、歷久不衰的追求。
你自己覺得優質的梗,別人未必願意陪你一起衝。
還是以上述的科太幣作為對比案例。同為影視作品衍生出的迷因幣,Squid Game(SQUID)就因為劇集《魷魚遊戲》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火,而擁有更多的市場認知,在加密市場中也擁有了更廣泛的受眾。雖然 SQUID 最後發生了專案方跑路的惡性事件,但需要承認的是,代幣在上線後、出事前的交易數據一直表現不錯,最高價格一度突破 $2,000。
對於個體使用者來說,判斷受眾體量是一種比較困難的事。或許我們可以運用一種簡單粗暴的辨別方式:把這個Meme 拿去給你的朋友們講(或者丟個鏈接到你參與的加密用戶群組裡),看看他們是否覺得有趣,是否願意進一步把這個Meme 傳播給其他人。
迷因幣的發展是重度依賴社群力量的。而強大的社群力量,一方面來自於我們前面提到的「梗」的質量,另一方面來自於專案社群的營運狀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大致觀察。
一般來說,迷因幣專案都會有一個專注於整活兒的推特帳號。除此之外,越頻繁的內容發布、越廣泛的社交平台覆蓋,意味著開發團隊在社群建立方面花了越多的功夫,也意味著有更多的潛在用戶可以被這個專案所輻射到。
而社群帳號的體積也是我們可以參考的一個維度:想一想,一個推特帳號只有9 位追蹤者的項目,和一個坐擁9,999 位追蹤者的帳號,你會優先了解哪一個呢?一個每則推特都只有 0 讚 0 轉寄的帳號,和一個每則內容都有至少十則來自不同 ID 回覆的帳號,你又會覺得哪個帳號下的社群比較活躍呢?
除了觀察活躍用戶多不多之外,在瀏覽迷因幣的社群時,我們應該留意一下其中是否有持續的、原創的、高品質的互動內容。如果有,則表示社群內有熱心的參與者(當然有時也可能是專案方找的托,需要辨別一下),他們願意為專案投入時間和精力。這類內容主要包括一些針對項目方 Meme 的二次創作。
如果一個社群長時間內只是重複性的、缺乏新鮮感的內容,譬如持續的硬廣刷屏來煽動大家沖沖沖,那麼它可能不具備太大的投資吸引力。
一個好的迷因幣社群不僅僅是關於其規模大小和活躍度。專案方如何處理和回應社群中的問題、批評及建議同樣重要。如果你看到管理團隊對於使用者的回饋態度積極,而且能夠迅速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他們重視社群,並且可能比較注重專案的長期健康發展。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但實際上,偶爾在社群內部有關於專案未來方向的討論和爭論,其實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標誌。這意味著真的有社群成員關心專案發展,並對其有深入的思考。當然,這種討論應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惡意的、負面的、無意義的。
一個有經驗的開發團隊意味著專案更有可能遵循其路線圖和願景,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割韭菜。
如果開發團隊不是匿名的,並且公開披露了成員信息,除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團隊實力之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信用背書。
而如果是匿名團隊,我們也可以透過瀏覽開發團隊提供的資料來判斷專案方是誠心造梗,還是想割一把就跑。可參考的資訊來源包括但不限於專案的官方網站、白皮書(如果有的話)、路線圖(如果有的話)、通證經濟設計(如果有的話)、社群帳號等等。資料準備充分的話,可以判斷專案方是相對用心的,畢竟時間成本也是成本,就算是騙,也騙得更誠心一些。
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專案是否有對外合作,來判斷團隊的宣傳行銷的工作進展如何。和頭部計畫、KOL 的合作會助力計畫的走紅——不過這種合作也可能會變成一种红色信號。
舉一個雖然不是迷因幣但非常典型的例子。今年年初,Celestial(CELT)藉著「OKX 親生兒子」的噱頭,透過一大幫 KOL 幫忙喊單,吸引了市場中的大量關注。而當之後這群 KOL 被曝出其實都是收了錢(據說是一人 400U)之後,幣價崩盤,市場也迄今沒有恢復對這群 KOL、對這個項目、甚至對 OKX 的信任。
所以,當看到一個迷因幣團隊在積極行銷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留心甄別,看看都是哪些人在Pump,這些人是否有割韭菜的前科,以及他們和專案方是否屬於利益共同體。
市場數據也是我們可以用來篩選迷因幣的一種維度。
大多數情況下,新生的迷因幣都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易的,我們可以透過 DEXTools 之類資料網站的幫助來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例如對於一個在Uniswap 上交易的迷因幣,我們可以在買賣之前,觀察數據網站上幣種的流動性狀況,如果池內出現大量的增加或減少,對於持有代幣者來說,幣價很有可能會發生大幅變動,對於準備交易的用戶來說,則很有可能面對較高的滑點。
什麼是滑點?為什麼它會產生?它又對投資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請參考詞條:什麼是滑點Slippage
另外,市值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
根據我們對大量迷因幣的觀察,盤子太大,散戶的進場沒有多少意義,盈利空間小;盤子太小,冒進的散戶容易被當成散戶割。相對來說,市值在$1M 到$5M 的項目是比較穩妥的投資標的;而對於有些交易量較為活躍的早期迷因幣項目來說,如果它的市值還相對較小(比如說只有幾十萬),那可能很值得一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