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當提到加密貨幣,我們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區塊鏈或“分散式帳本技術”等概念。自從比特幣問世以來,市場上已湧現數百種加密貨幣,大多數的網路架構基礎大同小異。使用者透過這些資料結構即可轉移價值或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互動。
在區塊鏈當中,新區塊會定期添加到不斷增長的鏈上。每個區塊都以某種加密連結(確切地說,即哈希值)連接到上一個區塊。每個區塊中都是用戶已發布的最新交易。
但是,從發布交易到納入區塊,通常中間有一個等待期,就像在車站等待火車一樣。根據車廂大小(區塊大小)和候車人數(待處理的交易),乘客不見得能搭上下一班車,甚至再下一班也不一定能趕上。等待交易確認的時間從幾秒到幾個小時不等。
對許多人而言,這很划算。畢竟,這種方式安全性非常高,而且無需依賴中心化協調機構。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區塊鏈技術終究會被淘汰。反對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可擴展性問題將阻礙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推廣。
支持者則堅信,未來的加密貨幣支付網路會搭建在完全不同的架構,即有向無環圖(或稱為“DAG”)之上。
有向無環圖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資料結構,可視化把不同資訊連結在一起的資料庫。 “有向無環圖”是一個資訊量很大的概念,讓我們來層層分解。
有向無環圖。
從概念上來說,有向無環圖類似上圖所示,由頂點(球體)和邊(連線)組成。二者皆有指向性,都朝向一個方向(如箭頭所示),而且都無環,即沒有循環,頂點不會回到最初起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一個點開始,沿著圖形走,無法回到同一個起點。下面我們也將繼續詳細講解。
這種資料結構通常用於資料建模。在科學或醫學領域,有向無環圖用來觀察變數之間的關係,以及確定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我們利用這個圖形建立營養、睡眠週期和身體症狀等之間的聯繫,從而確定這些指標對患者的影響。
我們則更加關注,如何利用這個圖形來達成分散式加密貨幣網路的共識。
基於有向無環圖的加密貨幣,結構中每個頂點都代表一筆交易。其中不涉及區塊概念,也沒有擴展資料庫所需的挖礦。因此,交易不會集中納入區塊中,而是建立在另一筆交易之上。節點提交交易時,仍會存在少量工作量證明操作,這可確保網路不會受到垃圾資訊幹擾,同時也驗證了先前的交易。
要加入新交易,必須建立在先前的交易之上。假設Alice創建一筆新交易。該交易要想獲得確認,必須引用先前的交易,這有點類似於比特幣中一個區塊對前一個區塊的引用,只不過這裡必須引用多筆交易。
在某些系統中,演算法會選擇新交易必須建立在哪些交易(或“末端”)之上。末端的累積權重越高,越容易被選中。累積權重能夠衡量通往末端的路徑中的確認數量。
Alice即將創建在上面的交易未經確認。但是,這些交易一經Alice引用,就會獲得確認。 Alice現在的交易尚未確認,因此,其他人必須在該交易被接受之前,在上面建立交易。
使用者更願意確認權重“較高”的交易,這樣系統才能持續發展。否則,用戶就會毫無顧忌地在舊交易上持續建立交易。
區塊鏈能輕易防止雙花問題的發生。同一筆資金不能在一個區塊中使用兩次,節點能輕易檢測出此類嘗試,並拒絕包含衝突交易的所有區塊。礦工生產區塊的成本非常昂貴,因此機制激勵他們公平競爭。
有向無環圖同樣能夠防止雙花問題,機制類似,但沒有礦工參與。節點在確認較舊的交易時,會評估追溯到有向無環圖第一筆交易的整條路徑,以確保發送方餘額充足。路徑可能會有很多條,但只需驗證一條即可。
如果使用者把交易建立在無效路徑上,會導致自己的交易被忽略。或許這些用戶的交易有效,但由於上一個交易無效,因此沒人願意去擴展這條路徑。
乍看之下似乎不太直觀——可不能存在一種情況,多種不同的分支之間根本就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呢?那麼,會不會用戶在不同的分支上花銷同一筆資金呢?
確實有這種可能。但是透過選擇演算法給末端的累積權重加碼,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也就是說,長此以往,某個分支會比其他分支更繁榮。較弱的分支遭到遺棄,網路會在權重最高的分支持續發展壯大。
與區塊鏈的情況相同,這種網路也沒有絕對確認,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確定交易是否會遭遇逆轉。雖然可能性極低,但從理論上講,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區塊可以“撤銷”,導致其中所有的交易逆轉。交易後增加的區塊越多,這筆交易的安全性就越讓人放心。這就是我們建議用戶在投入資金前,先等待六次確認的原因。
在諸如IOTA纏結之類的有向無環圖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確認置信度”。選擇演算法會運行100次,計算選取的末端中直接或間接核准的交易次數。百分比越高,交易維持“結算”狀態的置信度就越大。
這樣看起來似乎會導致使用者體驗變差。但其實不會。如果Alice向Bob發送10枚MagicDAGToken,她不必擔心是否選擇了圖表中的正確末端,因為她的錢包會在後台執行以下操作:
在Alice看來,這就是常規的加密貨幣運作流程。她輸入Bob的地址和希望支付的金額,然後按下發送。以上清單就是每位參與者在建立交易時,都會執行的工作量證明。
➠ 想要開啟加密貨幣之旅?歡迎前往幣安買比特幣!
沒有出塊時間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和處理交易。只要先確認較早交易,用戶就不受提交交易次數限制。
有向無環圖不使用常規工作量證明共識演算法。跟加密貨幣依賴挖礦維護區塊鏈網路相比,有向無環圖的碳足跡只是零頭。
因為沒有礦工,使用者無需為發布交易支付費用,但有時需對特定類型的節點支付少量費用。低廉費用(免費更好)對小額支付用戶來說極具吸引力,因為高昂的網路費用會讓他們白忙一場。
與傳統區塊鏈網路相比,有向無環圖不受出塊時間限制,每秒鐘交易的處理數量要多得多。許多支持者堅信,這會讓有向無環圖在各類機器互動的物聯網(IoT)用例中更具價值。
以有向無環圖為基礎的協定具有各種中心化特性。有些人認為,這是啟動網路的短期解決方案,但是有向無環圖是否能在沒有第三方乾預的情況下蓬勃發展,仍需拭目以待。如果沒有成功,就等於網路向攻擊向量敞開了大門,最終會嚴重受創。
儘管基於有向無環圖的加密貨幣已經問世幾年,但要廣泛普及還需假以時日。因此,未來用戶在使用系統時會享有怎樣的激勵機制,而且很難預測。
毋庸置疑,有向無環圖會是一項建構加密貨幣網路的有趣技術。截至目前,使用該資料結構的項目相對較少,且尚未發展成熟。
即便如此,只要有向無環圖發揮潛能,肯定能為眾多可擴展性生態系提供源源動力。在需要高吞吐量且免費的領域,有向無環圖技術有無數用例,例如物聯網(IoT)和小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