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熱被許多人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事件,據說是發生在17世紀。在討論鬱金香熱是否為真正的金融泡沫之前,先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認為它是真正泡沫的敘述。
鬱金香熱發生在正值黃金時期的荷蘭。在當時,荷蘭的人均收入是全球最高的,而這些也都得益於其迅速發展的國際貿易以及廣泛的交易業務。
經濟的繁榮幫助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財富和榮耀,同時這也反過來推動了奢飾品市場的額發展。而就奢飾品而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當然是鬱金香了,尤其是那些變種後的鬱金香,則是更迷人。那些變異後的鬱金香擁有不同尋常的花色和圖案,致使每個人都想擁有並拿出來炫耀。
品種的不同,價格也截然不同,有的花的價值可能等同於一些工人的工資,也有甚者其價值能與一棟房子相比。此外,期貨市場也推動了價格的上漲,因為在期貨市場中並不需要實體轉手。
此後,大量的農民將他們的土地用作種植鬱金香,這也導致了供應量極速上升,而最終此場泡沫於1637年的一周內破裂。有些人也認為,黑死病對此也有影響,因為這直接導致了許多買家未能出現在鬱金香的拍賣會上。由於當時並不存在什麼財務記錄,所以歷史學家並不能確定是否此次的鬱金香熱是否會真的導致某些人破產,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的崩盤必定會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
鬱金香熱被很多人認為是泡沫破裂的主要實例。此流行的敘述描述了一段將鬱金香價格推動到超乎合理的水平的炒作。在此次事件中,儘管有一些理性的人們提前撤場,但還是有大部分人在價格直線下跌之後進行了恐慌新拋售,而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投資者和服務供應商的損失慘重。
現如今,也有人認為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也將遵循了類似的模式。但他們沒有註意到的是,現今的金融世界與17世紀相比已大幅改變,市場的參與者也遠多於17世紀,因此,將比特幣與鬱金香熱等同說起未免有點一概而論。此外,加密市場與傳統市場相比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
在價值儲存方面,鬱金香與比特幣完全不同。鬱金香的花期是有限的,僅憑球莖來辨別鬱金香的種類和外觀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商人們必須要種植球莖,並希望長成的鬱金香將與他們所期望的品種或外觀一直。此外,如果商人們想轉移鬱金香,則他們需要一種安全的運輸方式將它們運送到目的地,並承擔所有的相關費用。同時,鬱金香本身也不適合支付,因為人們也不可能將它分割成幾個小部分。還有一點,就是田地中和市場攤位上的花朵很容易被偷走,這使得鬱金香更加難以保護。
與此相比,比特幣則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比特幣是數位化的,且將在全球P2P網路中進行傳輸。它是一種被加密技術所保護的數位貨幣,這使得比特幣有很高的抗詐欺性。比特幣不能被複製或銷毀,但可以輕易的分割成多個較小的單位。此外,比特幣的供應量也是有限的,最多可達2,100萬枚。誠然,加密貨幣的數位世界存在一些潛在風險,但只要遵循一般安全原則就可以很好的保護您的資產安全。
2006年,經濟學家Earl A. Thompson發表了一篇名為《鬱金香熱背後的真相與假象》的文章,在文中他討論了當時鬱金香熱實際上與政府將鬱金香期貨合約隱式轉換為選擇權合約有關,並非真正的市場狂熱。 Thompson認為,鬱金香熱並不能被認為是泡沫,因為泡沫需要存在雙方相互商定的超過基本價值的價格,但事實並非如此。
2007年,Anne Goldgar出版了名為《鬱金香熱:荷蘭黃金時代的金錢、榮譽和知識》一書,在書中她提出了許多證據來證明當時的流行的鬱金香熱故事其實充滿了神話。在書中,Goldgar論點涉及了廣泛的研究檔案,並在最後指出:鬱金香泡沫的出現和破裂並沒有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嚴重。她強調:對經濟的印像很微小,參與鬱金香市場的人數也非常少。
不管鬱金香熱是否真的為金融泡沫,但將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比作是鬱金香肯定是不合理的。鬱金香熱發生在大約400年前,而現如今的比特幣與鬱金香相比兩者處於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並且鮮花也不能與由加密技術所保護的數位貨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