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您有沒有聽過祖母說過她年輕時什麼東西都很便宜?原因正是通貨膨脹。產品和服務的供需不規範造成了這一現象,從而導致了價格上漲。
通膨有其優點,但整體而言,通膨過高是一件壞事:如果您的錢明天便會貶值,那麼為什麼要存錢呢?為了管控通貨膨脹過高的情況,各國政府均會部署旨在減少消費的政策。
目錄
通貨膨脹可定義為某一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即某一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持續上漲。
“相對價格變動”通常意味著只有一兩種商品價格上升,而通貨膨脹則是指經濟體中幾乎所有商品均成本上漲。此外,通貨膨脹屬於長期現象,即物價上漲必須處於持續狀態,而不僅僅是偶發事件。
大多數國家/地區每年都會對通貨膨脹率進行測定。通常,您看到的通貨膨脹率以百分比變化表示:即相對於前一期的增長或下降。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通貨膨脹的不同成因、衡量方法及其可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包括正面和負面)。
在基礎層面上,我們可以得到通貨膨脹的兩個常見成因。首先,流通(供給)中的實際貨幣數量迅速增加。例如,當歐洲殖民者在 15 世紀征服西半球時,金條和銀條湧入歐洲,由此導致了通貨膨脹(供應過高)。
其次,由於某種需求量大的特定商品出現供應短缺,也可能會發生通貨膨脹。然後,這可能會引發該類商品價格上漲,從而有可能波及經濟體的其他領域。其結果可能導致幾乎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普遍上漲。
但如果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導致通貨膨脹的事件可能存在不同的類型。在這裡,我們將其區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固有型通貨膨脹。此外還有其他變體,但上述通膨均為經濟學家羅伯特·J·戈登 (Robert J.Gordon) 提出的“三角模型”中的主要類型。
需求拉動型通膨是最常見的通貨膨脹,其成因是消費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需求超過了商品和服務的供應,而該現象導致了價格上漲。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來思考一下麵包師在市場中出售麵包的情景。這位麵包師每週能製作約 1,000 個麵包。這是經營良好的情況,因為他每週都會賣出大約這個數量。
但假設麵包的需求量大幅成長。或許經濟狀況改善,代表消費者有更多的錢消費。因此,我們很可能看到麵包師傅出售的麵包價格上漲。
為什麼?因為製作 1,000 條麵包時,我們的麵包師處於滿載運轉的狀態。他的員工和烤箱的實際產量均無法超出這個數字。他可以配置更多烤箱,僱用更多員工,但這需要時間。
目前來不及,我們的顧客太多,麵包不夠。某些顧客願意為購買麵包支付更高的價格,所以麵包師傅相應提高價格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現在,除了麵包需求量增加外,想像一下經濟狀況改善也導致了牛奶、油和其他幾種產品的需求量有所增長。這便是需求拉動型通膨的定義。人們購買的商品越來越多,導致供不應求,價格隨之上漲。
當原料或生產成本增加導致物價水準上漲時,便會出現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顧名思義,這類成本被“推”給了消費者。
我們回到之前麵包師傅的情況。他配置了新的烤箱,並僱用了額外的員工,每周可生產 4,000 個麵包。目前,供應迎合了需求,皆大歡喜。
有一天,麵包師聽到了一些不幸的消息。本季小麥收成尤其糟糕,這意味著該地區所有麵包店均供應不足。這位麵包師必須為生產麵包所需的小麥支付更高的費用。有了這筆額外的支出,他需要提高收取的價格,但消費者的需求並未增加。
另一種可能性是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這增加了麵包師的生產成本,因此,他必須再次提高現有麵包的價格。
從宏觀來看,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成因通常是資源(如小麥或油)短缺、政府對商品稅收增加或匯率下降(導致進口成本更高)。
固有型通貨膨脹(又稱為慣性通貨膨脹)是一種由過去經濟活動引發的通貨膨脹。因此,如果前兩種形式的通貨膨脹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存在,則可能會觸發這類通膨。固有型通膨與通膨預期以及物價工資螺旋上升的概念密切相關。
上述觀點中的第一個概念是指,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通貨膨脹之後,個人和企業預計通膨將在未來持續存在。如果前幾年出現通貨膨脹,員工更有可能協商加薪,導致企業對其產品和服務收取更高費用。
物價薪資螺旋上升的概念說明了固有型通膨會引發通膨加劇的趨勢。當雇主和工人無法就工資價值達成一致時,則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雖然勞工要求加薪是為了防止其財富受到預期通膨的影響,但雇主們卻被迫提高了產品成本。這可能會導致自我強化式循環,即為了因應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增加,工人又會進一步要求加薪,而這種情況會不停地循環下去。
不受控制的通貨膨脹可能對經濟造成損害,因此各國政府免不了採取積極主動的立場來限制通貨膨脹的影響。政府可以透過調整貨幣供應量以及改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實現這一點。
中央銀行(如聯準會)有權透過增加或減少流通金額來改變法定貨幣供應量。常見例子是量化寬鬆政策 (QE),即中央銀行購買銀行資產,向經濟注入新印鈔票。這項措施實際上會加劇通貨膨脹,因此當通膨問題時不予採用。
量化寬鬆政策的對立面是量化緊縮 (QT),這是一種透過減少貨幣供應量來降低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然而,幾乎沒有證據支持 QT 是應對通貨膨脹的良方。實際上,大多數中央銀行都透過提高利率來控制通貨膨脹。
更高的利率使得借錢的成本更高。因此,信貸對消費者和企業的吸引力下降。在消費者層面,利率上升會抑制消費,導致商品和服務需求減少。
儲蓄在這種時期更具吸引力,而對於靠借錢賺取利息的人而言,這更是一件好事。然而,經濟成長可能會受到限制,因為企業和個人在藉貸投資或消費時會更加謹慎。
雖然大多數國家利用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但改變財政政策也不失為一種選擇。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為影響經濟而進行的消費和稅收調整。
例如,如果政府增加徵收的所得稅,那麼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就會再次減少。這會反過來減少市場的需求,理論上應該會降低通貨膨脹。然而,這是一步險棋,因為公眾有可能對提高稅收做出不利反應。
我們已經概述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各類措施,但如何才能在第一時間實際認識到需要對抗通膨?顯然,第一步是衡量通貨膨脹。通常情況下,衡量工作是透過在設定時間段內追蹤一項指數來完成。在許多國家/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即 CPI)是衡量通膨的首選指標。
CPI 考慮了各種消費品的價格,使用加權平均值對家庭購買的一籃商品和服務進行估值。這項工作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實施,然後即可將該評分與歷史評分進行比較。美國勞工統計局 (BLS) 等實體會從全國各地的商店收集此類數據,以確保計算內容盡可能準確。
您可能會在計算中看到“基準年”的 CPI 分數為 100,然後兩年後的得分為 110。然後您就可以得出結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價格上漲了 10%。
少量的通貨膨脹未必是壞事。這是當今法定貨幣體系中的自然現象,由於通膨會鼓勵消費和借貸,因此有一定的益處。然而,為了確保通膨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密切關注通膨率至關重要。
➟ 想要開啟數位貨幣之旅?立即在幣安買比特幣吧!
乍一看,通膨似乎完全值得避免。但這仍屬於現代經濟的一部分,因此通膨在現實中是更為微妙的主題。讓我們來看看通貨膨脹的優缺點。
如我們之前所述,輕微的通貨膨脹率可以刺激消費、投資和借貸,從而使經濟受益。由於通貨膨脹會導致同樣數量的現金在未來購買力下降,立即購買商品或服務會更有意義。
通貨膨脹會促使公司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旗下商品和服務,以防止自身受到通膨的影響。他們有正當的漲價理由,但他們也可能會將價格提高到略高於必要的水平,從而賺取額外利潤。
我們從名稱不難推斷出來,通貨緊縮是通貨膨脹的反義詞,其特點是物價會隨時間推移而下降。由於價格正在下降,推遲購買對消費者來說更有意義,因為他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更理想的價格。這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沒有那麼大。
從歷史上看,通貨緊縮時期導致了失業率上升,人們會轉向儲蓄而不是消費。雖然這對個人而言未必是壞事,但通貨緊縮往往會阻礙經濟成長。
要找到合適的通膨率並非易事,而且一旦失去管控,可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最終,這現象會侵蝕個人所持的財富:如果您今天在床墊底下藏了 10 萬美元現金,十年後這筆錢的購買力就會大不如前。
高通膨可能會導致惡性通膨,據說當一個月內物價漲幅超過 50% 時便會出現這種情況。花 15 美元購買一件幾週前僅需 10 美元的基本必需品並不划算,但惡性通膨鮮少止步於此。在惡性通膨時期,物價通膨率往往遠超過 50%,從根本上摧毀了貨幣和經濟。
如果通貨膨脹率很高,不確定性會佔據主導地位。個人和企業不確定經濟走向,因此會更謹慎地使用資金,這會導致投資減少,經濟成長放緩。
有些人以自由市場原則為由,反對政府試圖控制通貨膨脹的觀念。他們認為政府“加印新鈔”(或加密貨幣圈內眾所周知的“印鈔機,衝啊!”一梗)的能力破壞了自然經濟原則。
通貨膨脹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看到物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漲,導致了生活成本上升。我們已經逐漸接受了這個現象,畢竟如果控制得當,通貨膨脹可能會對經濟有利。
在當今世界,最好的補救措施似乎在於彈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使得各國政府能夠做出調整,以遏制物價不斷上漲。然而,此類政策的實施必須謹慎,否則最終可能會對經濟造成進一步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