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任何一個加密市場相關的社群中,討論到時任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 的時候,大機率會收到的是充滿著恐懼、厭惡的評價,以及大量關於他「看什麼都像證券」的梗圖。
起訴Binance、起訴Coinbase、揚言「加密貨幣就是需要統一監管的證券」等等日漸頻繁且嚴苛的監管動作,似乎讓Gensler 的形象變得邪惡無比。
然而就在短短三、四年前,他卻是有目共睹的加密貨幣忠實擁躉。他不僅曾公開發言稱:“目前市場中佔 70% 以上的加密貨幣都不算證券”,還曾在高校擔任教授,積極為區塊鏈技術及加密貨幣佈道。
這種矛盾的態度是因為什麼? Gary Gensler 到底是背刺加密市場的兩面人,還是只是對加密市場「愛得深沉」?
1957 年10 月,在美國東部的港口城市巴爾的摩,Gary Gensler 降生於一個處於工薪階層的猶太家庭。 Gensler 的父親以向當地的酒吧供應香煙和彈珠台為生,幼年的 Gensler 也在通過幫助清點機器中硬幣賺零用錢時,第一次接觸到了“金融”的真實一面。
Gensler 自小就在學業方面十分突出。 1975 年,他從高中畢業,並在之後獲得學校頒發的「傑出校友獎」。在大名鼎鼎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學習三年後,Gensler 以最優異的成績等級獲得經濟學學位,並於次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79年,離開校園的 Gensler 入職高盛,並持續在那裡工作了 18 年。在這 18 年中,他曾負責併購業務,為傳媒公司提供諮詢服務,也曾擔任過固定收益及外匯交易業務的負責人。由於能力覆蓋面廣,Gary Gensler 曾被稱作是「金融領域的頂級智庫型人物」。
30 歲時,Gary Gensler 成為高盛當時最年輕的合夥人之一。
期間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紐約時報》的記錄,1990 年Gensler 曾作為團隊負責人,為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提供諮詢服務,幫助其與五家電視平台達成一筆關於1994 年橄欖球比賽轉播權的交易,交易總金額高達36 億美元。這是在當時電視傳媒史上最賺錢的一筆交易。
在高盛的這段工作經歷不僅讓 Gensler 在華爾街名聲大噪,也為他日後步入政壇提供了助力。
1993 年,高盛執行長 Robert Rubin 加入柯林頓政府,並在兩年後出任美國財政部部長。 1997 年,剛步入不惑之年的 Gensler 追隨前老闆加入財政部,出任財政部助理部長,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2001年,Gensler 成為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Paul Sarbanes 的幕僚,擔任高級顧問,並幫助起草了《SOX 法案(Sarbanes-Oxley Act)》,該法案是在安然和世通因財務欺詐破產的醜聞被爆出後出台的,旨在收緊相應的會計準則。
安然破產事件是金融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事件。 2001 年底,曾經是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公司之一的安然公司,因虛假會計記錄、隱藏巨額債務、操縱市場等一系列違法行為被爆出,最終不僅自身破產,還導致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解體,從此「五大」變「四大」。安然事件既是美國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也是最大的審計事故。
2008 年,在歐巴馬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Gensler 於 2009 年至 2014 年擔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面對著 2008 年次貸危機留下的爛攤子,Gensler 的上任頗有點臨危受命的意思。在 CFTC 任職期間,透過與歐巴馬政府、美國國會和其他監管機構的密切合作,順利推動了針對美國衍生性商品監管新規的落地,為金融監管系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Gensler 也曾擔任希拉蕊在 2016 年總統競選時的財務長(CFO)。但隨後民主黨落敗,共和黨派的川普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前朝大臣」Gensler 一時落敗,進入了短暫的「蟄伏期」——也是他與加密市場的「蜜月期」。
雖然對於大多數加密市場用戶來說,直到2021 年Gensler 當上SEC 主席並對加密市場展開各種監管手段後,他們才對這個人熟悉起來。但事實上,Gensler 與加密市場的羈絆遠比他上任 SEC 來得更早,甚至在他成為現在這個「市場公敵」之前,也曾與加密市場有過一段堪稱蜜月的和諧共處時期。
2017 年是加密市場全面爆發的一年,各路ICO 層出不窮,「百倍幣」也大量湧現,比特幣價格從年初的幾百塊一路上漲,最高曾觸及19,000 美元。欣欣向榮的市場氛圍,和不斷被證明實用價值的新興金融科技,使得不少學者及金融從業者逐漸將目光轉向了區塊鏈領域——Gensler 也不例外。
2018 年初,Gensler 正式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兼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數位貨幣計畫高級顧問。在校任職期間,他曾就區塊鏈技術、數位貨幣、金融科技和公共政策等主題進行研究和教學。
在麻省理工學院於 2018 年秋季錄製的公開課程「區塊鏈與貨幣(Blockchain and Money)」中,Gensler 作為講師,系統性地對區塊鏈生態做出解讀。因為 Gensler 本人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透徹理解,和他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這門課程很受學生們的歡迎。除了 MIT 公開課的官方網站,該課程也被上傳到了 YouTube,目前第一堂課程的播放量已經快要接近 700 萬,留言區也不乏當年觀看者對於課程本身和 Gensler 本人的讚美之詞。
根據2018-19 學年的學生提名,他獲得了當年MIT 斯隆管理學院的「傑出教師獎」。
和加密市場處於蜜月期的Gensler,除了在課堂上積極為區塊鏈技術佈道,也時常在其它場合公開表達對於加密經濟的信心以及對一些項目的鼓勵。
在 2019 年 4 月的紐約金融科技會議上,Gensler 發表了他對 Algorand 以及該專案首席開發人員 Silvio Micali 的讚揚。他對Algorand 的專案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一項卓越的技術",並認為區塊鏈的效率非常高——這裡值得一提的是,Algorand 直到2019 年6 月下旬——即Gensler演講兩個月後──才正式上線。這也意味著,Gensler 在當時與加密市場已經有著比較深刻的「私交」。
Gensler 也與多名加密市場的頭部玩家們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譬如,據幣安的一名律師稱,Gensler 曾於 2019 年在日本與 CZ 同進晚餐,並主動提出成為幣安的顧問——Gensler 本人迄今尚未反駁這一說法。
而與他交情最深的(也是目前被當作 Gensler 污點之一的)當屬 FTX 的創始人 SBF。 Gensler 與 FTX 或說 SBF 的關係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SBF 的前女友兼合夥人的父親是 Gensler 在 MIT 任職期間的上司。同時,根據美國國會議員公開的訊息,在 Gensler 過去的幕僚團隊中,許多成員都在 Gensler 暫別政治舞台後加入了 FTX 的團隊。
SBF 本人也一直因為過度參與政治而被指責,甚至有傳聞說他是在「為民主黨洗錢」。更多相關的信息,請參考:誰是SBF —— 從豪宅遊艇到銀手鐲鐵柵欄
2020 年,Gensler 完成了他在MIT 的關於區塊鏈和加密市場的最後一課。
在學術界沉澱的這三年,Gensler 的積極參與、透徹理解為他在加密社區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讓許多加密市場的參與者將他視為具有前瞻性的秩序維護者,甚至將他視為加密市場的好朋友,期待他為加密市場帶來全新的、有效的管理規範。也正是因為如此,包括國會在內的許多人都相信,如果 Gensler 能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將是對於加密市場監管系統的重大利好。
隨著拜登的上台,Gensler 的政治生涯得以梅開二度,於2021 年4 月被任命為SEC 主席,任期5 年,直至2026 年。面對一位對於金融市場、加密市場以及數位科技有著全面了解的監管者,加密社群為此歡呼雀躍。同時,國會及監管機構也對此表現出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因為他們都相信 Gensler 會為市場帶來更清晰準確的運作規則。美國 CFTC 前高級官員 Jeff Bandman 就曾公開表示對 Gensler 的力挺與期待,他認為 Gensler 將會大力推動加密行業的監管與創新,並表示「這將毫無疑問地震撼整個行業」。
入職伊始,Gensler 就公開表示,作為華爾街的最高監管機構,SEC 將盡快制定出一套規則,以監督缺少良好規則引導的加密貨幣市場,同時平衡美國創新者的利益。
然而,漸漸地,這些創新者發現,SEC 主席的所作所為似乎與先前大家的期望產生出入,甚至對加密市場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引發市場的一片噓聲。那麼,Gary Gensler 到底都做了哪些「大事」呢?
要細說這個“含混不清”,我們得將時間線再稍微向前推一點。
在 2018 年 4 月,彼時即將入職 MIT 的 Gensler 曾於一場區塊鏈主題的論壇上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加密貨幣是證券還是商品?他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都是。我知道很多人不想聽到這樣的答案,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也是在這次的論壇中,Gensler 稱「比特幣不是證券,但以太坊和瑞波幣很難說」。
在近期被公開的一段錄影中,Gensler 於 2018 年 10 月 Bloomberg 總部舉行的一場加密市場主題論壇上,就關於加密市場的政策等話題進行了演講。這次,他又在演講中明確表示,「包括比特幣(BTC)、以太幣(ETH)、萊特幣(LTC)和比特幣現金(BCH)在內,超過市場70% 份額的加密貨幣都不是證券」。
而在上任 SEC 主席後,Gensler 對於「加密貨幣是否屬於證券」這個問題的態度開始變得強硬。他開始一次次公開表示加密市場需要加強監管,因為這裡是「充斥著詐欺的狂野西部(Wild West)」。 2022 年 9 月,他又一次得出了一種新鮮的結論,「市場上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都是證券」。
有趣的是,當年的區塊鏈佈道家Gensler 和如今的SEC 主席,雖然做出的論斷不同,但都是基於同一個標準——豪威測試(Howey Test)。
簡單來說,豪威測試本質上是通過判斷“一項交易是否符合投資合約(Investment Contract)的定義框架”,從而進一步判定“這項交易的標的資產是否為證券」的。一樁符合證券交易的商業行為,需滿足四個條件:
- 有資金投資:參與者投入資金、財產或其他有價值的東西給某個企業或實體。
- 有共同實體:投資者將資金投入某個企業或實體,有著共同的利益,期望依賴他人的管理、努力或實力來獲取回報。
- 預期獲利:投資者期望從該企業或實體的努力中獲得利潤。
- 依賴他人的努力:預期的利潤是依賴他人(通常是企業或實體的管理階層)的努力、經驗和技能,而不是投資者自身的努力。
Gensler 認為,就如同在美國市場中流通的證券受到SEC 監管一樣,「具有證券性質的加密貨幣」也應受到SEC 的監管;而在判斷在標準方面,Howey Test 是足夠清晰準確的、可以確定某種加密貨幣資產是否是證券的方法。
因此,Gary Gensler 對於同一個問題的回答,最新版本是:在現有加密市場中,除了比特幣,其餘都是未註冊的證券,它們沒有做到必要的揭露或市場監督,且投資人購買代幣是為了預期的利潤。而對於以太坊,Gensler 目前則拒絕給予明確回應。
且不說誕生於1946 年、擁有寬泛解讀可能性的豪威測試,是否還能夠適用於如今新興的加密市場,Gensler 這種不斷變化且前後矛盾的態度,實在是很難不讓市場用戶感到疑惑與失望。
2023 年3 月,包括Silvergate、Signature 在內的多家銀行銀行接連倒閉。在一次聽證會上,針對這一危機事件發生的原因,Gensler 意有所指地表示:「它們都和加密市場關係相關,被稱作加密友好銀行——這件事挺有意思的」。言下之意,加密市場正是導致這一切發生的罪魁禍首。
然而在同一場聽證會上,也有議員發出質疑,認為 Gensler 的這種歸因理論是錯誤的。至少對Signature 來說,它當時面臨的擠兌壓力主要來自於廣泛的存款人客戶,包括大型食品供應商、信託帳戶、律師事務所等等,而加密貨幣存款的外流只佔其中的一部分,從體量上來說,遠遠談不上應為整個事件背鍋的程度。
2023 年 6 月,SEC 一口氣接連起訴了兩家中心化交易所,幣安(Binance)與 Coinbase。
6 月5 日,在針對Binance 、創始人CZ 及Binance 兩家美國實體的136 頁起訴書中,SEC 指控了上述被告“違反聯邦證券交易規則”,包括但不限於:無視聯邦證券法,豪取數十億美元財富;美國實體處於CZ 實權掌控中,且CZ 本人從中獲得巨額收益;Binance 在沒有向SEC 註冊的情況下,非法提供了包括交易所、經紀交易商和清算機構在內的證券市場功能;非法從事未經註冊的加密資產證券的發行和銷售。
6 月 6 日,在對 Binance 提起訴訟後的第二天,SEC 再度以「違反聯邦證券法「的指控,起訴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除了創辦人的部分,Coinbase 受到的指控與 Binance 受到的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短短兩日內,SEC 就接連對兩間同處頭部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發起攻擊,加密市場頓時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抗議 SEC 的呼聲也是越喊越高。
Gary Gensler 本人隨後接受了彭博社的電視採訪,他表示,這些加密貨幣交易所是在“和用戶做對手盤的賭場經營者”,SEC 不相信它們可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才伸出了正義的鐵拳。
還記得嗎,前文提到,Gensler 也曾與 CZ 有過一些交情,並就區塊鏈技術也有過友好的探討。而目前這樣的局面顯然不僅讓加密市場遇冷,更讓許多市場參與者覺得心寒。就例如Manta Network 的共同創辦人Kenny 就曾在SEC 起訴幣安後,於自己推特上表示,看到曾經在加密貨幣這條道路上指引自己的Gary Gensler 和CZ 如今反目成仇,「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吵架一樣難過」。 (當然,留言區也有人提醒,用「兄弟鬩牆」來表達可能更妥帖。)
人是立體的,複雜的。除了前文敘述的這些可以登記在冊的生平,其實Gary Gensler 身上也有不少值得拿來說道說道的軼事,這些也可以讓我們從“認識一個人”的角度,拋開他SEC 主席這個身份,進一步了解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行事邏輯。我們不妨透過以下幾個截面來管中窺豹一下。
在 MIT 執教期間,Gensler 就曾多次宣稱自己是「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客觀來說,這個自我定位是相對精確的。因為僅就比特幣而言,Gary Gensler 的態度確實始終沒有改變過,即使是現在他也並未將其劃入證券的行列。
加密貨幣市場中存在著一部分 BTC 原教旨主義者,他們信仰比特幣就像傳統市場中一些人信仰黃金。對這部分投資者來說,比特幣是“唯一有價值的加密貨幣”,也因此,他們不僅把比特幣當作支付手段,更把它當作一種貯藏手段,即價值的積累。
Gensler 也不吝嗇於展示自己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肯定。他認為,中本聰在 2008 年發起的區塊鏈革命不僅是一種趨勢,更是網路未來的真正價值主張。
對於自己形象的塑造,Gensler 一向很在行。在他上任 SEC 主席之後,就在 Youtube 上發布了《Office Hours with Gary Gensler》系列影片,致力於透過分享金融小知識和辦公日常,來打造個人 IP。
而他對於個人形象的塑造工程,則是由來已久。
2012 年還在擔任CFTC 主席的Gary Gensler 無疑是春風得意的,成功推動新規落地並整頓市場,不僅在他的政績冊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他作為強硬監管者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在當年《時代周刊》發布的一篇題為《Gary Gensler:金融警察》的人物專欄中,Gensler 則展現出一個剝離政治濾鏡的和藹可親的形象。文章中提到,Gensler 在共同生活二十年的妻子患病離世後,獨自撫養三個女兒——誰能想到,在金融市場中令人聞風喪膽的CFTC 主席,在回歸家庭後是一位愛開玩笑、個性溫和的慈父,甚至常常回家後還要為孩子洗髒衣服。
文章中還提到,針對金融市場的雷霆手段讓他“樹敵很多朋友很少”,一些專業人士(文章中也沒具體說是誰)也認為憑藉Gensler 的能力,應當坐上較高的位子(如SEC 主席之類的?),而面對這樣的言論,Gensler 只是謙虛地表示:能完成現在這份工作就很榮幸啦。
資本市場可能會厭惡一個鐵腕的監管者,但人心則會不自覺地偏向一個因職責所在而不得不「得罪」華爾街大佬的、對家庭生活還有著無限眷顧的中年單身父親,不是嗎?
在商言商,在政言政。
比起為了加密市場的良性發展而採用溫和的引導,SEC 主席更在乎的當然是在自己的領導下(或者說在自己的任期內),監管機制是否可以真正地影響到加密市場,並且要取得顯性的結果。
客觀來說,相較傳統金融的龐雜與普世,仍處於發展雛形階段的加密市場,並不能掀起多麼引人注意的風浪。那麼,如何讓更多人注意到 SEC 對於加密市場的監管決心呢?就像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那個答案一樣,Gensler 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蹭流量。
2022 年10 月,SEC 指控金卡戴珊在社群媒體上非法宣傳加密貨幣,罪名是她在沒公開自己收錢的情況下,宣傳並兜售由Ethereum Max 提供和銷售的「加密資產證券」。最終卡戴珊同意和解,支付了 126 萬美元的罰款,並表示配合委員會的調查。
無論是從嚴重程度或涉及款項規模來看,這都不算一件大事,似乎不值得SEC 如此大費周章。但憑藉北美第一網紅的流量,SEC 一舉“破圈”,成功吸引到市場和輿論場的注意力。
此外,Gensler 與國會之間的注意力爭奪戰也異常激烈。當國會希望聚焦於加密市場的立法框架時,Gensler 似乎總是試圖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和自己的機構。上個月,一篇發佈於《財星》雜誌Crypto 版面的文章,就詳細整理了Gary Gensler 領導的SEC 是如何在每個精準的時間點與國會搶麥的——僅在2023 年,這樣的事情就至少發生了六次。
根據文章,其中最明顯的一次就是 SEC 對 Coinbase 的起訴。今年六月初,美國眾議院準備舉行一場聽證會,意在討論加密市場中目前存在的監管問題。然而就在聽證會當天上午,SEC 宣布起訴 Coinbase。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兩天內接連起訴 Binance 和 Coinbase 讓 SEC 一下沖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而國會的那場聽證會和聽證會上討論的監管問題,無人在意。
監管問題的一再拖延對加密市場來說並不是好事,但對 Gary Gensler 本人來說卻未必。例如國會的兩名議員就在近日表示,他們認為比起立法,Gensler 領導的 SEC 目前更熱衷於執法,到處立威。但無論真實動機是怎麼樣,Gensler 確實是個注意力操控高手,總是懂得讓鎂光燈聚焦在自己的身上。
或許 SEC 目前這種「看啥都是證券,看啥都想管一管」的舉措,只是在演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猜想:Gary Gensler 似乎是在運用一種叫做「錨定效應」的方式來進行迂迴談判,來試圖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本質是為了製造認知偏差,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先期的矯枉過正來達到最終的平衡,也可以理解為是給一巴掌再給個甜棗。
想想曾經在政壇失意的 Gensler 是如何透過在學術界沉澱,從而獲得支持聲量的。你很難說他不懂這套。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Gensler 目前的行為似乎就很容易理解了。作為資深的政壇老鳥,他必然比市場更了解如何在與國會的博弈中獲得最終勝利。所以現在這種強硬到有些離譜的立場,似乎也是在為之後的監管框架預留出更大的討論空間,且到時候或許加密市場還會因為他給的甜棗心懷感激。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加密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的發展,無論是從市場規模和行業範式來看,都是發展迅速且複雜的。相較於SEC 專長的傳統金融市場,加密市場的發展週期更短,也更難以在短期之內準確理清監管思路——甚至在“加密市場現在是否輪得到SEC 出手”這個問題上,目前都還是眾說紛紜的情況。
而在 Gary Gensler 上任 SEC 主席後,加密市場確實發生了不少大事件,譬如 2022 年的 Luna 及 UST 的大崩盤,還有之後 FTX 的破產倒閉。一年之內,上百萬投資者受到波及,原本價值近千億美元的資產瞬間蒸發。在此之前的美國監管機構對於加密市場都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這也意味著,在監管思路方面,並沒有現成的模版來讓SEC 照貓畫虎,他的搖擺不定,也算情有可原。
但是,除卻市場的混亂現狀,引發 SEC 和加密市場對立情緒的,更多原因來自於利益。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Gensler 即使目前只是在打迂迴戰術,但歸根結底,他是想要繼續維持美元霸權地位的。這一點也不難理解,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鐵飯碗被砸掉。更何況,SEC 可能也只是 Gensler 通往下一個更高位置的跳板,此時的示弱,顯然是不符合他個人的利益的。
目前,國會對於 Gensler 的獨斷措施也有了負面的意見。上個月,美國國會議員 Warren Davidson 提交了“證交會穩定法案(SEC Stabilization Act)”,公開砲轟並要求罷免 Gary Gensler 這個 SEC 主席。
那麼現在,對於 Gary Gensler,我們還可以期待的可能就只有兩種結果:打完這巴掌快點給甜棗,或者快點讓賢。
然而同時,我們也應該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沒有 Gary Gensler,加密市場的規範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我們當然期待有著明確遊戲規則的加密市場,但我們同樣拒絕與傳統金融市場一樣沉重的鐐銬,這對監管部門來說絕對是一個複雜的課題——那麼,換別人來負責這件事,真的能做得比他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