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加密經濟學透過將密碼學與經濟學結合以協調網路參與者的行為。
具體而言,加密經濟學屬電腦科學領域,它試圖透過密碼學和經濟誘因以解決數位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協調問題。
去中心化網路的建構離不開加密經濟學,因為該機制可用於調整參與者激勵,而無需受信第三方參與。
加密經濟學並非傳統經濟學的子集,它融合了博弈論、機制設計、數學以及經濟學領域的其他方法論。加密經濟學的主要目標是了解如何資助、設計、開發和促進去中心化網路的運作。
本文將深入探討加密經濟學的起源及其在比特幣和其他去中心化網路設計中的作用。
在比特幣推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無法創建一個可達成共識且沒有明顯攻擊和故障漏洞的點對點網路。
此題通常稱為拜占庭將軍問題。這是一個邏輯上的兩難問題,顯示出不同行為者在分散式系統中達成協議的重要性。這一問題的假設前提是,由於部分行為者可能不可靠,因此永遠無法達成協議,網路也無法如預期運作。
隨著比特幣的誕生,中本聰在點對點網路中引入了經濟激勵,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
自那時起,去中心化網絡便持續依靠密碼學來就網絡狀態及其歷史達成共識。此外,多數網絡均採用了經濟誘因措施,以鼓勵網路參與者以某種方式行事。
這種加密協定與經濟誘因的協同作用促成了一個兼具韌性和安全性的全新去中心化網路生態系統。
比特幣旨在創建一個兼具不可變性和抗審查性的價值轉移網絡,以準確驗證價值轉移。
而這可以透過挖礦過程實現,在過程中,成功驗證交易區塊的礦工可獲得比特幣獎勵。類似經濟誘因可鼓勵礦工誠實行事,從而提升其網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挖礦過程需要解決一個基於密碼學哈希演算法的數學難題。在這種情況下,雜湊用於將各區塊連接在一起,本質上即為創建一個帶有時間戳記的核准交易記錄,該記錄又稱為區塊鏈。
哈希也用於礦工競相解決的計算難題中。此外,交易還必須遵守一項共識,那就是只有透過私鑰產生有效的數位簽名,方可使用比特幣。
這些與挖礦相關的技術規則符合比特幣網路的安全要求,包括防止惡意行為者控制網路。
比特幣的安全模型圍繞著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建立。這意味著,惡意行為者可能會透過控制比特幣網路的大部分算力來控制區塊鏈,這種攻擊通常被稱為51%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將能夠阻止新交易獲得確認,甚至完全逆轉交易。然而,控制如此大體量的哈希算力成本極高,需要大量的硬體和電力支撐。
而加密經濟學正是比特幣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中本聰實施了一些假設,並根據這些假設向比特幣網路中不同類別的參與者提供某些經濟誘因。這些假設關乎網路參與者對某些經濟誘因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比特幣系統的安全保障。
如果其加密協議不夠堅固,將不會有安全的帳戶單位可用於獎勵礦工。而如果沒有礦工,將無法保證分散式帳本中交易歷史記錄的有效性,除非交易經由可信任第三方驗證,但這將否定比特幣的一項主要優勢。
基於加密經濟學假設,礦工和比特幣網路之間的共生關係提供了這種保證。然而,這並不能保證未來該系統將繼續存在。
加密經濟圈是加密經濟學的整體模型。它由Joel Monegro發表,展示了在這樣一種點對點經濟中不同類別參與者之間的抽象價值流動。
在該圈子裡的礦工-用戶關係中,礦工透過用戶使用的代幣獲得工作報酬。該網路的共識協議將這一過程標準化,而加密經濟模型則控制礦工獲得報酬的時間和方式。
只要利大於弊,創建一個由分散式供應方(礦工)維持的網路架構是可取的,其優勢通常包括具備抗審查性、可無界交易、可靠性更高。但相較於中心化模型,去中心化系統的表現往往較低。
在該模型中,投資者俱備雙重作用:既為礦工出售代幣提供流動性,又透過支持高於挖礦成本的代幣價格為網路提供資金。
為例證上述雙重作用,模型將投資者分為兩組:交易者(短期投資者)和長期持有者(長期投資者)和長期持有者(長期投資者)。
交易者負責創造代幣流動性,使礦工得以出售其挖出的代幣並支付營運成本,而持有者則透過支撐代幣價格以為該網路提供資金,從而促進該網路的成長。礦工-交易者關係推動價值的直接流動,而礦工-持有者關係推動價值的間接流動。
這僅僅意味著,該經濟中的所有參與者需要相互依賴方可實現各自的經濟目標。此種設計催生出了一個強大而安全的網路。對個人參與者而言,遵守激勵規則比實施惡意活動更為有利,進而提升該網路的韌性。
儘管加密經濟學伴隨比特幣的推出而出現,目前仍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但已成為設計去中心化網絡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面向。
將加密經濟模型中的不同角色分離有助於分析每個類別參與者的成本、激勵和價值流。此外,它還有助於思考相對權力以及確定中心化的潛在方向,這對於設計更平衡的治理和代幣分配模式至關重要。
在未來的網路發展過程中,加密經濟領域和加密經濟模型的使用可能會大有裨益。研究已在現實環境中試驗和測試過的加密經濟模型有助於提升未來的網路的效率和永續性,從而形成一個更健全的去中心化經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