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代幣發行(即 ICO)是許多團隊為加密貨幣領域專案集資的一種手段。在 ICO 中,團隊會基於區塊鏈產生代幣,並出售給早期支持者。在這個眾籌階段,用戶會收到可使用的代幣(可立即使用或將來使用),而專案則會收到發展資金。
2014 年,此做法首次用於資助以太坊發展,此後便受到極力追捧。數百家企業紛紛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在 2017 年達到鼎盛時期),並且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首次代幣發行 (ICO) 聽起來有點像首次公開發行 (IPO),但實際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融資方式。
IPO 往往適用於成熟企業,他們透過出售企業部分股權份額達到集資目的。相較之下,ICO 更像一種集資機制,讓各大企業為處於早期階段的專案集資。 ICO 投資者購買了代幣並不代表購買該企業的所有權。
對於科技型新創公司來說,ICO 可以成為取代傳統集資方式的可行方案。通常情況下,如果新進業者尚未推出任何功能產品,則會面對相當大的籌資障礙。而在區塊鏈領域,成熟企業很少根據白皮書的優勢而投資專案。此外,區塊鏈缺乏監管,導致許多投資者幾乎不會考慮區塊鏈新創公司。
但是,並非只有新創公司在運用這種做法。某些成熟企業偶爾也會選擇發行 反向 ICO,其功能與常規 ICO 非常相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已經推出產品或服務,並將發行代幣將其生態系統去中心化。他們也可能會舉辦一次 ICO,吸收更多投資者,為新的區塊鏈項目集資。
首次代幣發行與首次交易平台發行具有眾多相似之處。其關鍵差異在於,IEO 不由專案團隊直接託管,而是在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進行。
交易平台與團隊建立合作,讓平台的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購買代幣。所有參與者均可受益。如有信譽良好的交易平台支援 IEO,則代表該項目經過嚴格審計,往往能夠滿足用戶的期望。 IEO 的幕後團隊可提升曝光率,而交易平台則能夠取得專案成功,屬於兩全其美之舉。
證券型代幣發行一度稱為“新的ICO”。由於兩者創建和分發代幣的方式相同,從技術角度來看毫無區別。但從法律層面來看,兩者的地位卻截然不同。
由於某些法律具有模糊性,導致大家尚未對監管機構應該如何界定 ICO 的資格達成共識(下文將詳細討論)。因此,該行業仍未出台任何強而有力的規章制度。
因此,某些企業決定採用 STO 並以代幣形式提供股份。此外,透過此操作還可以幫助他們規避不確定性。發行者會向相關政府機構登記其發行的證券,使其享有與傳統證券相同的待遇。
ICO 具有多種形式。有時,負責託管 ICO 的團隊會創建一個功能性區塊鏈,他們會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持續開發。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以買入代幣,買入後代幣將發送至用戶的鏈上地址。
但是,如果區塊鏈尚未正式啟用,那麼代幣將發行於成熟的區塊鏈(如以太坊)中。一旦新鏈上線,持有者可以將原代幣兌換為鏈上新發行的代幣。
然而,最常見的做法是在智慧合約型鏈上發行代幣。同樣的,這些操作主要是在以太坊上完成。如今,許多應用程式紛紛遵循 ERC-20 代幣標準。儘管並非所有代幣均源自 ICO,但據估計,至今以太坊代幣種類已經超過 20 萬種。
除了以太坊,Waves、NEO、NEM、Stellar 等均為熱門區塊鏈。鑑於這些協議具有高度靈活性,許多組織不准備直接進行遷移,而是選擇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建構。透過這種方式,他們既能受益於成熟生態系統的網路效應,也能為其開發人員提供久經驗證的豐富工具。
ICO 往往會提前宣布,並運行規則會有相關規定。其中可能會包括即將運行的時間框架,針對待出售代幣數量實施硬頂條例,或兩者兼具。同時,可能會推出一份白名單,參與者必須事先註冊。
然後,用戶將資金發送到指定地址即可。一般來說,比特幣和以太坊屬於熱門代幣,買家對這兩者的接受度極高。買家可透過兩種方式接收代幣:一是提供新的接收地址,二是讓代幣自動發送至付款地址。
儘管創建和分發代幣的技術已被大眾廣泛使用。但在實踐當中,舉行 ICO 之前需考慮許多法律因素。
畢竟,加密貨幣領域目前缺乏監管準則,而且一些關鍵問題仍有待解答。尤其是某些國家明令禁止發起 ICO,即使是對加密貨幣最友善的司法管轄區,也尚未建立明確法規。因此,您必須先了解自己國家/地區的法律,再考慮發起 ICO。
事實上,由於需要考慮的變數太多,很難給出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而且,各個司法管轄區的法規各不相同,每個項目都可能存在細微差別,因此,任何因素都可能影響政府實體對 ICO 的看法。
應該注意的是,儘管某些地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但這也並非透過 ICO 開展眾籌專案的免費通行證。因此,如需選擇這種眾籌形式,請務必尋求專業的法律意見。
某些團隊曾透過不當方式籌資,儘管後來這種方式已定性為證券發行,但仍然遭到了監管機構的製裁,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如果當局裁定某種代幣屬於證券,那麼發行人必須遵守適用於該類傳統資產的嚴格措施規定。在這方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提供了高明的見解。
總的來說,區塊鏈領域的監管發展的確相當緩慢,特別是相關技術的發展似乎一騎絕塵,遠遠超過了法律系統緩慢轉動的車輪。儘管如此,大多數政府實體從未中斷過對相關問題的討論,致力於為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實施更具透明的框架。
儘管許多區塊鏈愛好者擔心政府可能會過度幹預該領域(可能導致阻礙發展),但大多數人還是認同需要為投資者提供保障。畢竟區塊鏈與傳統的金融類別不同,因為全球各地的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不免會帶來一些重大挑戰。
展望未來,新代幣或許會提供高額回報,這極具吸引力。但是,各種代幣的價值並不相等。無論是何種加密貨幣投資,均無法保證獲得正向投資報酬率 (ROI)。
由於有大量需要評估的因素,確定專案可行性的過程往往道阻且長。潛在投資者應對考慮買入的代幣進行盡職調查,並展開全面研究。該流程應該包括進行徹底的基礎分析。下表包括部分問題,但並非詳盡無遺:
最重要的一條規則 ,投資力道應與可承受的風險程度保持一致。因為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巨大,不排除您所持代幣價值暴跌的重大風險。
首次代幣發行是投資者為處於早期階段的項目集資的一種良好手段,其集資效率極高。繼 2014 年以太坊首次代幣發行大獲成功之後,許多組織藉此方式籌得大量資金,用於開發新的協議和生態系統。
然而,買家應該意識到自己投資的是什麼。投資不一定能夠得到回報。鑑於加密貨幣領域起步較晚,這種投資極具風險。如果所投資項目無法提供可行產品,那麼幾乎沒有任何途徑可以保障投資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