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指標和滯後指標是評估經濟或金融市場強弱的工具。簡而言之,先行指標會在經濟週期或市場趨勢來臨之前發生變化。相反,滯後指標是基於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提供特定市場或經濟運作歷史數據的參考。
換句話說,先行指標提供預測訊號(在事件或趨勢發生之前),而滯後指標則根據已經發生的趨勢產生指導訊號。這兩類指標被使用技術分析(TA)的投資者和交易商廣泛使用,在股票、外匯和加密貨幣交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金融市場中,技術分析指標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這些指標背後的想法源自於1902年至1929年之間出現的道指理論。道指理論的核心是斷言價格走勢不是隨機的,因此可以透過對先前市場行為的分析來預測市場走勢。
除此之外,先行指標和滯後指標可用於繪製經濟趨勢。因此,它們並不總是與技術分析和市場價格有關,也與其他經濟變數和指數相關。
如前所述,先行指標可以預測有關未來的趨勢。因此,這些指標可用於預測潛在的衰退或復甦。例如,關於股票市場表現,零售業或建築許可。
因此,先行指標往往會超越經濟週期,並且通常適合於短期和中期的周期分析。例如,建築許可被視為一種先行的經濟指標。它的出現可能表明未來對建築工人的需求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將會增加。
與先行指標相反,滯後指標用於識別現有趨勢,而這些趨勢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出來。因此,這種指標落後於經濟週期。
通常情況下,滯後指標經常應用於長期分析中,以歷史經濟表現或先前的價格數據為依據。換句話說,滯後指標會根據已經啟動或建立的市場趨勢和金融交易創建出相應的訊號。
儘管在加密貨幣領域熱度不高,但同步指標作為第三類指標,依然值得一提。這個指標介於其他兩種類型指標之間。它幾乎是即時運轉,提供有關當前經濟狀況的分析資訊。
例如,可以透過測量一組員工的工作時間或特定產業(例如製造業或採礦業)的生產力來產生同步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先行、滯後和同步指標的定義並沒有清楚的界定。某些指標會根據方式和場景的不同進一步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別。這在諸如國內生產毛額(GDP)之類的經濟指標中尤其常見。
GDP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滯後指標,因為它是根據歷史資料計算得出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反映了近乎即時的經濟變化,又可視為一種同步指標。
如上所述,經濟指標也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許多交易員和圖表分析專家部署了先行指標或落後指標的技術分析工具。
本質上,先行技術指標提供了某種預測性的信息。它們通常會以市場價格和交易量為基礎。這意味著它們也許可以反映在不久的將來可能發生的市場動向。但是,與其他指標一樣,先行指標也不總是準確。
技術分析中使用的先行指標包括相對強度指數(RSI)和隨機相對強度指數(RSI)。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燭台創建的走勢,甚至燭台也可以視為一種先行指標。實際上,這些模式可以提供對未來市場事件的參考。
另一方面,技術分析中的滯後指標是基於歷史數據,使交易者可以了解已經發生的事件。在發現新市場趨勢時也可以派上用場。例如,當上升趨勢結束並且價格跌破至移動平均線以下時,這可能表示下降趨勢已經開始了。
某些情況下,這兩種類型的指標可能同時出現在單一圖表系統中。例如,一目均衡圖由先行指標和滯後指標組成。
用於技術分析時,先行指標和滯後指標各有利弊。在預測未來趨勢方面,先行指標可以提供交易者最佳機會。然而,問題在於先行指標經常產生誤導性訊號。
同時,滯後指標往往更可靠,因為它們的定義來自於確切的市場歷史資料。滯後指標的顯著缺點是對市場走勢的反應較為遲鈍。在某些情況下,對於交易者來說,開立獲利部位的訊號時機可能相對較晚,導致潛在收益偏低。
這兩個指標除了能夠評估價格市場趨勢外,還可用於分析宏觀經濟趨勢。經濟指標與技術分析所使用的指標不同,但仍可大致分為先行與滯後。
除先前引用的例子之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還包括零售額、房價和製造業活動水準。通常,該類指標被認為會推動未來的經濟活動,或至少提供可預測的參考資訊。
宏觀經濟中的滯後指標,還有其他兩個典型案例,包括失業率和通膨率。還有GDP和CPI,這兩個數據經常用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發展水平,或是評估一個國家與幾年前或幾十年前相比的成長情況。
無論應用於技術分析或宏觀經濟學,先行指標和滯後指標在許多類型的金融研究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們有助於解讀不同類型的數據,往往在單一投資工具中結合應用了多個概念。
所以,這些指標最終可以預測未來趨勢或確認已經發生的趨勢。除此之外,它們在評估一國經濟績效時也十分有用,既可以拿來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也可以與往年數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