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萊特幣(LTC)是一種由前谷歌工程師查理·李(Charlie Lee)於2011年創建的山寨幣。旨在成為“輕量版比特幣”,近乎實現即時低成本支付。萊特幣在其區塊鏈中採用比特幣的程式碼和某些特徵,但優先考慮交易確認速度,使每秒交易量(TPS)更高,區塊產生時間更短。
由於與比特幣相似,開發者一直拿萊特幣區塊鏈作試驗場,試用他們想在比特幣中運行的技術。例如,隔離見證(SegWit)和閃電網路首先在萊特幣區塊鏈中運行,而後才應用到比特幣中。
萊特幣總供應量為8400萬枚。與比特幣類似,它也具有通貨緊縮特質,每84萬塊減半(約每隔四年)一次。下一次減半預計在2023年8月。您可在包括幣安在內的各種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購買萊特幣。
萊特幣(LTC)是最早進入市場的山寨幣之一。萊特幣於2011年首次推出時,因其區塊鏈多源於比特幣代碼,與比特幣並稱為“比特金,萊特銀”。部分加密貨幣投資者將比特幣視為優質價值儲蓄工具,由於確認時間短,交易費用低,萊特幣更適合點對點支付。
萊特幣(LTC)是最早進入市場的山寨幣之一。其區塊鏈由前Google工程師查理·李(Charlie Lee)於2011年創建,基於比特幣的開源程式碼開發。萊特幣在此基礎上做出部分升級,例如區塊產生率更快,引入全新稱作Scrypt的工作量證明(PoW)挖礦演算法。
萊特幣總供應量為8,400萬枚。與比特幣類似,萊特幣也可透過挖礦獲得,並具備減半機制,即每84萬個區塊(約每隔4年)減半一次。萊特幣上一次減半是在2019年8月,區塊獎勵從25萊特幣減至12.5萊特幣。下一次減半預計在2023年8月。
作為比特幣的改良版,萊特幣旨在促成比比特幣網路更便宜高效的交易。與比特幣一樣,萊特幣也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透過在區塊鏈中添加新區塊,讓礦工賺取新代幣。但萊特幣並沒有使用比特幣的SHA-256演算法,而是使用Scrypt,一種哈希運算。該運算約每2.5分鐘就能產生新區塊,而比特幣區塊平均需要10分鐘確認。
Scrypt起初由萊特幣開發團隊開發,旨在在比特幣系統之外開發自己的去中心化挖礦生態系統,並使51%攻擊萊特幣變得更加困難。在早期,使用傳統GPU和CPU卡的用戶更容易在Scrypt挖礦,這是為了防止專用積體電路(ASIC)礦機主導萊特幣挖礦。但後來開發了ASIC礦機來高效挖掘萊特幣,導致GPU和CPU挖礦被迫淘汰。
由於比特幣和萊特幣存在部分相似之處,開發者常將萊特幣用作“試驗場”,試用將在比特幣中運行的區塊鏈技術。例如,隔離見證(SegWit)先在萊特幣中試用之後,才於2017年在比特幣中運作。 SegWit計劃於2015年在比特幣中運行,旨在將數位簽名從每筆交易中分離,更好地利用區塊中的有限空間,從而擴展區塊鏈。區塊鏈因此可以處理更多每秒交易量(TPS)。
另一個擴充方案是閃電網絡,也是在比特幣中運作之前先在萊特幣中試用。閃電網路是萊特幣交易效率更高的關鍵因素之一。它是創建在萊特幣區塊鏈頂部的Layer 2協議,由用戶產生的小額支付管道組成,交易費用較低。
此外,萊特幣旨在透過採用注重隱私的協議——Mimblewimble擴展區塊(MWEB)來解決交易隱私問題。它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鎖舌咒語命名,該咒語可防止受害者資訊洩露。與該咒語類似,MimbleWimble允許交易資訊完全匿名,包括收發人地址和發送的加密貨幣數量。同時,MWEB取消無用交易資訊、區塊大小更緊湊、可擴展空間更大。截至2021年12月,萊特幣MWEB協議仍在開發中。
作為第一批山寨幣,萊特幣對比特幣代碼進行改進,提高可擴展性,使交易更快、費用更低。儘管市值無法與比特幣相提並論,但作為點對點支付系統,萊特幣有其競爭優勢。萊特幣基金會在2021年11月宣布,透過即時將萊特幣轉換為美元,可將萊特幣作為透過萊特幣VISA借記卡支付的付款方式。此外,部分企業已將萊特幣作為支付方式,包括旅遊公司、便利商店、房地產仲介公司及線上店鋪。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情是,萊特幣網路備受期待的MimbleWimble即將發布。 MimbleWimble不僅可以混淆交易的錢包地址,還可能使萊特幣的TPS翻倍。如果成功運行,升級可進一步增強萊特幣交易的隱私和可替換性。但截至2021年12月,主網暫時未公佈發售日期。
您可從幣安等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買入萊特幣。
1. 登入您的幣安帳戶,前往[交易]。選擇[經典]或[進階]交易模式,開始操作。在本教程中,我們選擇[經典]。
2.下一步,在搜尋欄中輸入“LTC”,即可看到幣安中可供購買的交易對列表。我們以LTC/BUSD為例。
3.在[現貨]下,選擇訂單類型,輸入買入數量。點擊[買入LTC]下單,您將在現貨錢包中看到已購買的萊特幣。
自2011年首次推出以來,萊特幣始終致力於成為“與比特金並稱的萊特銀”。就市值而言,它不像比特幣或以太坊(ETH)那樣熱門,但萊特幣社群期待進一步發展,繼續優化功能和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