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波浪是投資者和交易者在技術分析中採用的理論(或原則)。此原理的基礎依據是,金融市場不受時間週期影響,而傾向於遵循特定形態。
艾略特波浪理論(EWT)本質上提出,市場趨勢遵循大眾心理週期的自然順序。形態根據當下市場情緒建立,在看跌和看漲之間交替。
艾略特波浪原理由美國會計師兼作家拉爾夫·尼爾森·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於上世紀30年代創立。該理論直到70年代才走入大眾視野,這還要得益於羅伯特·R·普萊切特(Robert R. Prechter)和A·J·弗洛斯特(A. J. Frost)的努力宣傳。
最初,艾略特波浪理論(EWT)被稱為波浪原理,是人類行為的描述。艾略特的創作是基於他對市場數據的廣泛研究,尤其是股市。他的系統研究涵蓋至少75年的豐富資訊。
如今,交易者把艾略特波浪理論(EWT)當作技術分析工具,用來確定市場週期和趨勢,並廣泛應用於多領域金融市場。然而,艾略特波浪並非是交易指標或技巧,而是有助於預測市場行為的理論。正如普萊切特在他書中所說:
[...]波浪原理本質上並不是預測工具,而是對市場行為的詳細描述。
– 羅伯特·R·普萊切特,《艾略特波浪原理》(第19頁)。
通常,艾略特波浪分為八種不同的基本形態,其中包含五個驅動浪(順應主要趨勢的波浪)和三個修正浪(逆勢波浪)。
因此,在看漲市場中,完整的艾略特波浪週期如下所示:
請注意,在第一個範例中,我們看到五個驅動浪:三個向上移動(1、3和5),另外兩個向下移動(A和C)。簡言之,任何順應主要趨勢的動向都視為驅動浪,也就意味著,2、4和B三者均為修正浪。
根據艾略特的理論,金融市場的形態具有分形性質。因此,如果放大到較長的時間範圍,從1到5的移動趨勢同樣可視為單一驅動浪(i),而A-B-C的移動趨勢表示單一修正浪(ii)。
如果縮小到較具體的時間範圍,則單一驅動浪(例如3)可進一步分為較小的五個波浪,如下一節所示。
相反,看跌市場中的艾略特波浪週期則如下所示:
如普萊切特所定義,驅動浪始終順應較主流的趨勢同向移動。
正如我們剛剛看到的,艾略特描述了兩類波浪趨勢:驅動浪和修正浪。先前的範例涉及五個驅動浪和三個修正浪。但是,如果我們單獨細看一個驅動浪,則是由較小的五浪結構組成。艾略特稱之為“五浪形態”,並創造描述這個結構的三個規則:
浪2不會折回越過前面浪1的100%。
浪4不會折回越過前面浪3的100%。
浪3不會是浪1、3和5中最短的浪,通常是最長的。而且,浪3始終會越過浪1的終點。
與驅動浪有所不同,修正浪通常由三浪結構組成。常見的結構是兩個較小的驅動浪之間出現一個較小的修正浪。這三浪通常稱為A、B和C。
相較於驅動浪,由於修正浪與較主流趨勢反向移動,因而趨向減弱。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反向趨勢對抗會讓修正浪更加難以識別,因為其長度和複雜性差異很大。
普萊切特認為,需謹記的關鍵規則是,修正浪絕對不會出現五浪。
關於艾略特波浪的作用,人們始終爭論不休。有人認為,艾略特波浪原理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易者能否將市場走勢精確劃分為驅動和修正。
事實上,這幾種波浪可能有好幾種繪製方式,而且不一定會打破艾略特製定的規則。這意味著,要正確繪製波浪絕非那麼容易。這不僅需要具體實操,還可能牽涉到強烈的個人主體性。
評論家認為,艾略特波浪理論存在很強的主觀性,並且依賴於定義不太明確的規則,因此不算是站得住腳的理論。儘管如此,仍有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和交易者成功運用艾略特原理,實現交易獲利。
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交易者將艾略特波浪理論與技術指標結合使用,以提高交易成功率並降低交易風險。 斐波那契回檔和斐波那契擴展指標或許是最熱門的選擇。
據普萊切特稱,艾略特並沒有真正預測到為何市場傾向呈現5-3波的結構。他只是簡單分析市場數據就得出這個結論。人性和大眾心理決定了不可避免的市場週期,而這一切造就了艾略特原理的誕生。
但是,如上所述,艾略特波浪不是技術分析指標,而是一種理論。艾略特波浪理論本質上具有主觀性,因此並不存在正確的使用方式。交易者如想透過艾略特波浪理論準確預測市場走勢,需要實踐和技能,首先得了解如何繪製波浪計數。這意味著艾略特波浪理論存在風險,初學者需要謹慎又謹慎。